盛世田园俏媳妇

第322章陛下曰:最穷是余家

在拍卖场雅间里的确有不少千金和贵夫人都看上了这一件衣裙,只是,当他们听到一千两时,有点退缩了。一千两的衣裙,真的值得吗?
在她们犹豫时,就听到一道清脆的女声传来:“这衣裳不错,用来参加中秋宫宴最适合不过了。”说完后,女子就喊道:“一千二百两。”
一些侯门高官的夫人和千金听到中秋宫宴,瞬间眼前一亮,是啊,每年都有中秋宫宴,她们的身份都是可以进宫去的,偶尔买一件贵的裙子去参加宫宴,这是正常的。
所以,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开始喊价了。
“一千三百两。”
“一千四百两。”
当喊道一千七八两时,永昌帝看向玉擎,问道:“刚刚说话的是皇后的侄女常明雅?”
玉擎点点头:“是。”
永昌帝一笑:“长明候府还真是富有,听听,都喊到两千一百两还不愿意放弃。”皇后平日里在自己跟前装作节俭,可是她娘家侄女只是一件衣裙就两千多两,这是节俭吗?
他觉得,有时候做戏也要做全套,要不然,只会让自己受没必要的苦。
最后,这裙子以两千五百两被常明雅拍下了。
一时间,在场的人都安静下来了。只是价值一千两的裙子,最后居然拍出两千五百两。这差距,还真是大。他们瞬间想到刚刚来仪说的话,宝贝拿去当铺,对方只给一个死价。若是拿到拍卖场来拍卖,遇到喜欢的人,这宝贝的价格便完全不一样了。
眼前这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四海拍卖场的东家只是花了一千两买来的衣裳,最后卖出去两千五百两,净赚一千五百两。
不少家中有宝贝的人都动心了。
第二件是前朝贵族戴的头面,起拍价三千两。最后以七千两的价格成交了。
第三件就是今天余谨来这里的目标,陇山孤本。这是前朝时期一个名家大儒写的书籍,只是,这本书在写完后,这位名家就被抄家灭族了。
这本书辗转多人之手,最后被保存下来了。只是,这些年来,从未有人知道陇山孤本到底落在谁的手上。至于这四海拍卖场的人是如何得到这孤本的,大家虽然很感兴趣,可是他们更希望可以第一时间把这孤本拍下来抱回家去藏着。
天下间,仅此一本,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余谨也坐不住了,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拍卖台看。
永昌帝见状,忍不住呵呵一笑。
陇山孤本的起拍价很高,五万两。
第一个喊价的人就直接出了七万两,瞬间翻了两万两,却没有引起任何人不满,在文人学子眼里,这孤本是无价之宝。
余谨张了张嘴,最后什么都不说,端起茶杯继续喝茶。他很清楚,按照现在这个势头下去,他这十万两,是无法把这孤本拿走的。
永昌帝听着外面喊到了十五万两,他笑着对余谨说道:“日后这样的事还会发生的,你倒不如挑选一个会赚银子的女子续弦,这样日后就不用担心银子的问题了。”
余谨闻言,一笑:“婚事不是交易,若要算计到这等地步,微臣宁愿此生孤独终老。”
他是谨慎,很认真的人,不会因为银子就去牺牲自己祸害别人。
永昌帝知道这是一个死心眼的人,也不再多说什么,他看向玉擎,缓缓说道:“喊二十万两。”
玉擎有点愣住了,今上不是那种对孤本感兴趣的人,他这样做只能解释为,今上是为了余谨才拍下这孤本的。这可不是两万两,而是二十万两,今上居然为了一个臣子拿出二十万两?
最后,的确是永昌帝以这二十万两拍下了陇山孤本。
大家都震惊了,二十万两,甚至整个家族终其一生都赚不到这么多银子。
永昌帝看向余谨:“你生辰快到了,这算是朕送给你的寿礼。”
余谨闻言,赶紧站起来想要跪谢今上的圣恩,永昌帝却先一步伸手搀扶他,缓缓说道:“你父子三人为了靖国百姓呕心沥血,这是靖国百姓和朕欠你们的。”
这是他的心里话,若非有余家人在,靖国不可能有如今的局面,不管是他还是父皇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不会傻傻的觉得自己是皇帝,而余家人是臣子,他们为朝廷为百姓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余家先是他刘家的子民,才是靖国的臣子。不管是他,还是日后他的子孙后代,都要记住余家为靖国付出的一切。
只要余家不反,日后不管是谁登基,都绝对不能动余家分毫。
大家都在争相拍下自己喜欢的东西,实则,在这里坐着的,最大赢家就是余谨。他是丞相,为百姓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所以,在他看来,今上送给他的孤本,是意外之财。
到了结尾,依然是楚绣的衣裳。这一件衣裳比起之前常明雅拍下的还要美,最后以三千两价格被黎明珠拍下了。
永昌帝淡淡一笑,十五件拍卖品,一共拍出一百二十万两。按照这样计算,这四海拍卖场一场拍卖会就能赚二十四万两。还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清州张念,少年天才,年方二十五,六年前成为名震清州的解元。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成为前三甲时,他选择了回家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为了张家家主,并且开始在清州开青楼。
清州最有名的绿湖楼就是张念的手笔,他为人风流,最爱美人和美酒,也喜欢四处游山玩水,是出了名的风流才子。
这个人很有经商天赋,楚舜华在双台县举办拍卖会时,他正好就在泉州,他知道这件事后,瞬间就动了开拍卖场的心思。
想到这里,永昌帝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对余谨说道:“楚舜华想出来的拍卖办法,却为张念做嫁衣了。”思及此,他觉得心情很好。
好像,他刚刚的确是拿出了二十万两,可是,最大损失的人不是自己,而是那呆子楚舜华。
“他妻子不是有点石成金的能耐吗?怎么自己不开拍卖场。”永昌帝笑着打趣。
余谨想到自家儿子在信中对陆铃的评价,淡淡说道:“据闻,楚夫人现在全身心都在照顾孩子当中。而且,楚家不缺银子,刚刚您也看到了,楚家两条裙子就几千两了。楚家还有绣坊呢。”
永昌帝看向余谨:“敢情,最穷的就是你们余家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