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大佬带着空间重生了

第183节

八十年代没户口,就没粮食关系,也不可能上学。
对应一个户口的重要性。
这是唯一一个办法。
老爷子老太太是高兴。
所以说他们现在不差钱,来市里面准备的是做生意,可是儿子儿媳妇能有一份正式工作也不一样。
这可是多少村里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多少村里的女孩儿为了能嫁进城里有城市户口,哪怕是嫁给一个年纪大的,离过婚的,或者是长得不怎么样的,甚至是傻子。
那个年代为了这城市户口,多少人费尽心力。
自家一下子十几口人全都变成了城市户口,而且儿子,儿媳妇儿和女儿全都是工人。
有经贸局的主任给他们保驾护航,食品厂的厂长对待他们三个人,那真的是笑脸相迎。
虽然是刚入厂的新工人,可是绝对是给了最方便的待遇。
第一,分配了房子,三个人分配了两套房,罗建华和姚三妹是双职工应该是分配给他们一套房子,不过这一套房可是分配给了他们一座小院。
常情况下,一个院子里的几间房要分给不同的职工,不过厂长知道他们一家人人口多,孩子也多,所以照顾他们三个人。
把一个院子分配给他们,当然是个小院子,不过院子里足足有八间房。
这可是特殊待遇。
房本儿上可是他们三个人的名字。
有了落脚的地方,罗建设和罗建国特意来帮弟弟整修了一下房子。
毕竟这是厂里的公房,房子今年失修,总有点儿漏雨,漏水的地方,把房顶进行了修缮,屋子里也进行了粉刷,院子里整理了一下。
没想到这城里的房子住起来,也不次于他们村儿里的大瓦房。
一家人安排的齐齐整整,总算是搬家住了进来。
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家人又住在了一起。
家里的孩子们也直接到了经贸局的子弟中学上学。
老爷子老太太好不容易把家安下来,终于开始准备再做生意。
老太太现在有经验,反正儿子,儿媳妇儿这上班儿的时间都是两班倒,余下时间完全可以帮家里。
有了在县城做生意的经验,到了市里面,他们也没多担心,害怕,反而老太太有一种大展拳脚的意思。
主要是市里和县城根本不能比,他们以前觉得县城已经是最好的地方,那里有汽车,有马路,还有楼房,可是到了市里才知道和县城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里的柏油马路宽敞的,让人觉得有点儿害怕。
楼房很多,虽然也有很多平房,可是楼房的数量远远超过平房,虽然有些只有两三层高,可是那也是楼房。
在他们村儿里好不容易才能买一辆的自行车,在市里面到处可见,马路上经常能看到数量很多的自行车。
基本上穿补丁衣服的人已经很少。
更重要的是,这是里面的商业街,繁华的让人害怕。
听说最有名的一条街叫解放百货大楼,这里有五一商场,解放百货大楼,还有柳巷大世界,甚至还有几个百年老店。
是他们见都没见过的,而且这些商场都是三四层高。
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买东西的人,队伍都能排老长。
罗建华上班儿休息之余也没闲着,出门儿去找门面。
他在市里商业街上转了几圈儿。
还别说真看到了有两家关门歇业,上面贴着往出出租,他专门联系了房东,这一次他的意思是问问价钱能不能买。
房东一听,还真考虑了两天,还真的有意思卖房。
罗建华带着老太太和姚三妹仔细看了一圈儿的房子。
房子还真不错,认真的说这个年代房子已经很好,两层的房子已经算是很气派。
房东卖的这个房子是上下两层,后面还带个院子,这个年代的大多数房子都是这个样子,前面虽然是楼房,但是后面是平房。
总体来说面积挺大,后面的院子里一共有六间房,院子里有水井。
不过房东的要价可不低。
要1万块钱,这个年代就算是在市里,1万块钱买的起房子的人可不多。
一家人听说这个价钱,回去商量了半天,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最后还是老太太,老爷子开口决定买,就算是1万块钱,自家以后做生意。
认真的说,在县城里他们做那种小本生意,一个月还能赚好几千块钱,要是到了市里面,难不成赚的比县城还低?
1万块钱也就是一年肯定回本儿,最重要的是有了上一次的惨痛经验。
房东要收回房子,他们的生意就没法做。
无论如何,老两口也觉得买个房子心里踏实。
而且这房子哪怕转手卖,肯定能卖回来1万块钱。
怎么算这笔钱花的也不亏。
于是,跟两个房东商量之后,两个房东还都同意卖了两套房子其实离得只有两百米远。
两套房子分别是罗建梅和罗建华买的。
落在了他们各自名下。
为什么买两套?
老太太觉得以前是没办法,没钱也没人,一家子一块儿做生意,没办法才划分了股份。
如果兄妹两个可以分开做生意,总比老掺和在一起强。
毕竟女儿还有五个孩子。
老三也有三个孩子,老是这么掺和下去,以后就怕是闹点矛盾。
她三哥也不是那种因为妹妹单独做生意就不帮妹妹的人,再说还有他们老两口,既然孩子们现在心能往一块儿使,就没必要再和以前一样扣扣索索。
家里又不是没钱。
买房子的钱让他们各自掏,老两口不掺和,他们只是给他们帮忙。
两套房子买了之后,分别进行了收拾,当然收拾的这个工作,还是让老大,老二在村里找了一些人一块儿过来帮忙收拾的,村里有木工,有瓦匠。
房子一收拾,一粉刷,甚至连招牌都做出来。
感觉一下子就焕然一新。
第234章 市里安家
罗建梅挣的那点儿钱,现在全都买了这套门面房,不过好在厂里还有工资,可是她有点儿发愁。
因为自己现在有工作,买了门面房,哪有时间做生意呀?
按照她的心思,自然是想做生意,生意挣的钱多。
这两年在家里跟着哥哥嫂子做生意,已经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
罗建梅还真看不上这个厂里的工作,可是心里也清楚,要是没有这份工作,孩子们的户口可到不了城里。
其实罗建华和姚三妹也是这个意思,工作现在反而变成了拖累,不去上班儿不合适。
上班儿吧,比不上他们做生意。
好在很快有人给他们出了主意,这年头厂里的职工要想在外面儿干点儿什么,又不想失去工作。
弄个劳保,吃劳保就行。
两口子上面有经贸局的主任保驾护航。
当然,底下的厂领导也是网开一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问题是现在两个门面房摆在这里,做什么生意?
原本老太太觉得凉皮儿和担担面的生意自然不能放了,虽然生意小,可是这个是他们熟能生巧的生意。
可是两家铺子都做这个生意,就有点儿不合适,况且两家铺子离得只有200,都开凉皮和担担面,就有点儿互相之间抢生意的意思。
姚三妹和罗建华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妹妹继续开凉皮和担担面的生意,他们另外琢磨一下。
罗建梅一听不同意,这生意本来就是嫂子和哥哥弄起来的。
而且这手艺说白了都是嫂子琢磨出来的,自己现在反而捡现成的,抢了哥哥,嫂子的手艺。
这怎么行,这不成了白眼狼。
生意就算是挣钱,她觉得挣得这个钱心里也不安,良心过不去。
一家子争执了半天,最后还是姚三妹说他们有另外的生意做,最近已经琢磨出了一些新的卖吃食的法子。
罗建梅根本不相信。
“嫂子,你就和哥哥别糊弄我,我还能不知道,自从我离婚带着孩子回家以后哥哥,嫂子为了我操碎了心,没有你们的照顾和担待,我和孩子们早就饿死了。
本来我就已经占了你们的便宜,分了你们的钱,结果一扭头,现在连你们生意都抢了,这还是人干的事儿吗?”
“什么叫抢了我们的生意?已经说了我们准备做新的生意,说不准比你那担担面,凉皮儿卖的更好。到时候你可别眼红。说我们这哥哥嫂子有私心。”
姚三妹其实也是为了罗建梅好,小姑子离了婚,而且带着五个孩子,做生意挣的钱多,现成的生意,那是顺风顺水的,做起来一点儿没什么问题。
妹妹和她一块儿做调料,味道方面绝对可以把控好,原汁原味儿。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体贴小姑子,毕竟小姑子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和他们两口子带着三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负担太重,当哥哥嫂子的,难不成真的要和妹妹计较?
这两口子信奉的就是好人有好报,说他们是圣母也好,说他们是善良也好。
反正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愿意退一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