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古今小说集(共六册)


一封书退却数十万兵,也只是一时之计。虽然左都御史李廷华已命令安庆巡抚,发九江库银十五万,补助左军军饷,但在南京的官绅,还须设法继续拨助军饷,才可以保得无事。
这天是在朝廷大臣议政的“清议堂”会议。事先由兵部尚书熊明遇发的“传单”,有杨文骢,也有阮大铖。但大众所瞩目的,却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史可法,号道邻。他是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但家世是锦衣卫世袭的百户,所以籍贯还算京师大兴县。虽是武官世家,其实早已弃武就文。史可法的母亲尹夫人分娩时,梦见文天祥进入她家,所以乡里流传,说他是文信国的后身。
史可法是崇祯元年的进士,也是侯恂的门生。先做西安府的推官,后来又在户部当司员,崇祯八年到上江池州、太平一带做地方官,从此一直在皖江一带领兵。他生得短小精悍,一张黑脸上生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睛,格外显得凌厉精明,仿佛是个很难惹的人。然而他的本性与外貌不同,心地极慈,最肯任劳任怨,体恤下属,因此极受部属的爱戴,并力御贼,大致能稳住皖江一带的局势,保障了南京的平静。他这时的官职是“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要为左良玉筹饷,当然非他不可。
再有一个就是马士英。到了清议堂才知道熊明遇临时有江上阅兵的紧要任务,不能到场。马士英看会议不成,颇为忧虑,因为左良玉果真领兵东下,他的部队便是首当其冲,所以对这次会商比别人更感关切。
于是杨文骢便安慰他说:“左良玉是侯司徒的旧卒,有书信劝阻他东下,料无不从,无足为忧。”
史可法也知道有这件事,对杨文骢以“听勘”的废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能这样子热心奔走,觉得很可赞扬,所以向他拱拱手说:“我亦听说,此虽出于熊大司马的意思,实在是阁下斡旋之功。”
“不敢,不敢!”杨文骢很高兴地谦虚着。
那一旁阮胡子却以香君却奁一事,自觉羞辱过甚,将侯方域恨之刺骨,这时就在旁边冷笑道:“说什么‘料无不从’,左军之来,根本就是有人在暗地里勾引的。”
听他一说,从人无不相顾愕然。史可法当然不能不问:“是哪个?”
“还有哪个?”阮大铖阴恻恻地说,“就是敝同年侯恂之子侯方域。”
听了这话,杨文骢第一个就诧异,但不好意思驳他。马士英则未明真相,亦不便开口。史可法却忍不住了,只是摇头。
“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出此举动?”
史可法是阮大铖家乡的地方官,所以阮胡子便叫一声:“老公祖!”接着又说:“你有所不知。复社恃左良玉为护符。侯方域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跟左良玉相交更密,常有私书往来。中间传话的人,就是能把死人说活了的柳麻子。若不早除此人,将来必为内应。”他又向马士英看了一眼,“如今总以安定后方为第一。”
马士英是个喜欢偏听的人,更喜偏听阮大铖的话,因为他能当到总督,是阮大铖趁周延儒入阁机会,为他活动而来的,自然言听计从,所以即时接着他的话说:“说得有理!何惜一人,致陷满城之命?”
“这是莫须有的事!”史可法用一双精光闪闪的眼,看着阮大铖,责备他说,“况且阮先生你是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不可乱讲。”说到这里,道一声:“请了!”径自离座,一直向外走去。
“怎么史道邻就拂袖而去?”阮大铖有些恼羞成怒,越发抹杀良心,一口咬定了侯方域,“我的话,凿凿有据。瑶草兄,你若不信,只管派兵到秦淮河房,李贞丽院中去搜查,必可以搜出侯方域与左良玉往来的私书。”
“这太冤屈他了!”杨文骢忍不住要说公道话,“就拿这一次来说,侯方域用他父亲名义给左良玉写的信,投递以前,我就看过,十分恳切。如何反倒疑心起他来?”
“龙友不知,那书中都有字眼暗号,外人哪里晓得?”
“是啊!”马士英点点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然,南京定有祸事。地方治安,是我的责任,缉捕奸宄,疏忽不得。我马上派人访拿!”
“这才是!”阮胡子很高兴地说,“一路哭,何如一家哭!瑶草兄,除却此人,功在地方。”
这一恭维,马士英立刻就要动手,看着他妹夫杨文骢说:“老妹丈,就此同行吧!”
“不!不!”杨文骢五中如焚,强自镇静,“舅翁先请,我随后就来。”说完,拱一拱手,匆匆奔出清议堂。
奔出清议堂,赶到李家院,已近黄昏。未曾敲门,先听得歌喉婉转,杨文骢到底是雅人,便不忍搅断,凝一凝神,细细听去,在穿云裂帛的笛声中,香君在唱: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笛声顿歇,有人喊道:“错了,错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囫囵吞枣连下去。重来!”
说话的声音好熟,杨文骢想一想记起来了,是河南固始人,原名周如松的苏昆生,昆曲名家,正在教香君唱《牡丹亭》。
香君重唱那阕《惊梦》的《皂罗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又不是了!”苏昆生打断曲子说,“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
能得采的好腔,叫作“务头”,自然不可轻易放过,香君便整顿精神,着意又唱: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妙,妙!”苏昆生高兴地说,“这就一丝不错了!再往下唱,唱那阕《好姐姐》!”
“莫唱《好姐姐》了!”杨文骢在门外大声喊道,“快请侯哥哥!”
里面弦歌顿歇。停了一下,开出门来,是苏昆生,“杨老爷,”他说,“天色已晚,倒还有兴致来闲逛?”
“哪还有心思闲逛?”杨文骢问道,“侯相公呢?”
“在听香君唱曲。”
正说着,侯方域步履从容地踏了出来,望着杨文骢说:“杨兄高兴,也来消夜?”
“侯兄,侯兄,天大祸事来寻你了!”
听得这一声,李贞丽母女无不大惊失色,相将而出,睁大了眼,看看杨文骢,又看看侯方域,仿佛他们脸上就写明了什么天大祸事似的。
侯方域倒还从容,“如何是天大祸事?杨兄,”他指一指李贞丽母女,“休惊吓了她们!”
“这是瞒不得的事!”杨文骢顾不得那许多,率直而言,“今日清议堂议事,阮圆海当着大众,道你与左宁南有旧,常通私书,要做他的内应。当事诸公,颇有人听了他的先入之言。”
这话在侯方域,所引起的不是惊恐,是愤怒,寒着脸问:“当事诸公是谁?熊明遇?”
“不是,不是!熊明遇今日不在场。”
“然则,”侯方域问道,“必是令亲?”
“杨老爷的亲戚是哪个?”香君插进来问。
“还有哪个?手握兵符的凤阳马总督!”侯方域答道,“他们是郎舅至亲。”
“这就是杨老爷的不是了!”香君侃侃直言,“侯相公修书与左宁南,道的何事,他们不知,杨老爷是再清楚不过的,如何不与侯相公分辩?”
“如何不分辩?无奈他们不听!”
“郎舅至亲,哪有说不明白的道理!杨老爷,想来你是畏惧令亲,不敢作声?”
“香君!”面有窘色的杨文骢,用嘶哑的声音说,“如今不是论这些是非的时候。请你劝劝侯相公,早自为计。”
“怎么?”侯方域问,“莫非令亲不准我在南京安身?”
“常言道得好:君子不吃眼前亏。侯兄,你还是暂避一避的好。”
这一说,李贞丽先就着慌,“看样子是要动蛮!侯相公,”她很吃力地说,“你听杨老爷的劝吧!”
侯方域恋着香君,实在不愿舍却温柔乡,只是不走又怕连累李家。要走呢,仓促之间,避向何处?却又是一大难题。
当然,杨文骢是早就有盘算的,“侯兄,”他问,“漕抚史道邻,与府上有世谊?”
“他是家父门生。”
“何不投奔他去?”杨文骢说,“今天会议,史公与马舍舅俱都在座,史公倒是力为老兄分辩,投了他去,可保无虞。”
“就不知他寓在何处?”
“我知道!”一直不曾开口的苏昆生说,“史公寓在市隐园,等我送了侯相公去。”
“那更好不过。”李贞丽回头说道,“香君,快替侯相公收拾行李。”
“是!”香君答应着,匆匆入内。
“杨老爷,”李贞丽神色凝重地说,“这桩祸事,都从杨老爷身上而起,也还求杨老爷归结。明日果然派兵来拿人,作何计较?”
“贞娘放心!侯公子既然走了,自然一切与你无干!”
听得这话,侯方域最后一丝恋恋不舍之情也割断了。黯然回身,踱向香君的卧室,双栖之处,爱屋及乌,只觉一几一瓶,都有离情别意,逐一摩挲,重生恋意。想到别后光景,顿觉神魂飞越,满怀惶惧,软弱地倒在椅子上,不住喘气。
香君也是心如刀绞,恨不得倒在侯方域怀中痛哭一场!只是将他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也了解他此时的心情,不敢做任何可以加重他留恋之意的表示,只紧闭着嘴,努力做出刚毅之色,直到收拾好一副行囊,才与侯方域话别。
“相公,事出无奈,你赶快走吧!珍重有用之身。”她说,“到了史公那里,得便捎封书信来。”
“自然会有信给你。香君,”侯方域怔怔地看着她,“此别不知哪一天才得重聚?”
“人生遇合都是个缘字。只要缘分未尽,虽隔着万水千山,终有相见之日。”
这话不能让侯方域满足,“如何是缘分未尽?”他问。
“守得住这颗心,便是缘分未尽!”
侯方域将“守得住”三个字,细细地咀嚼了一番,大为兴奋。“香君!”他紧握着她的手,朗然吟道,“‘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