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古今小说集(共六册)

5

5
阴历除夕,柯惠南举行了个舞会,约有三十五对客人。章敬康代表柯惠南邀请秦有守参加,请了哥哥,不能不请妹妹,而秦有仪又要拉上蔡云珠,章敬康等于半个主人,无法拒绝。于是,蔡云珠又得到了一个跟他接近的机会。
柯惠南为他的舞会很花了些精力,张灯结彩,地板打蜡,都是亲自动手。最精彩的是拥有自己的乐队。侨生中会玩乐器的很多,他把他们组织了起来,大小提琴、伸缩喇叭、萨克斯,还有钢琴。鼓手很重要,是特别从外面请来的,那人叫汤姆,是个混血儿,鼓打得极好,但自视很高,非一万块钱一月不干,所以经常闲在那儿。他跟柯惠南是朋友,偶尔玩玩,不好意思谈钱,不过柯惠南送了他两瓶洋酒,算算也有四五百块钱。
舞会是晚上八点钟开始的,到了八点半,客人差不多都到齐了。客厅虽大,留下中间的舞池,要再容纳六七十人,毕竟嫌太挤了一点,但因为拥挤的缘故,气氛更显得热烈。
座位一半有小桌子,一半只是靠壁摆着的椅子。章敬康他们四个人来得比较早,在角上占了一张小桌。刚坐定就看到柯惠南经过,他特地拉住主人,替秦有仪和蔡云珠介绍。柯惠南因为她俩是校外的客人,而且第一次见面,也说了几句客气话,并且邀请她们每人跳了一支舞。
当柯惠南拥着秦有仪跳了开去时,他们这一桌上,成了“三缺一”的场面。秦有守便对章敬康说:“你陪云珠跳一支。”
他还没有开口,蔡云珠已站了起来,他便扶着她的腰,按着节奏,往场中移动。蔡云珠比他稍微矮一点,她微一仰头,两人的视线便紧紧接在一起了。
“谢谢你,给我这么一个好玩的机会!”她含着笑,轻轻地说。
“这不敢当。”他说,“该谢的是我的同学柯惠南。”
“那总是由于有你来的关系啊!”
他笑笑不响。
“新年连星期日,一共有三天的假期,你准备怎样消磨?”她又问。
“还没有计划。”
“天气很好,可以到阳明山去走一走。”
“只怕人太挤了。”
“对的!”她马上改变了她的建议,“是不是还有兴趣再打一场桥牌?”
看到她那殷切盼望他有所接纳的眼色,他不忍再拒绝了:“如果你想打,我可以奉陪。”
“真的?”她欣喜地说,“明天到我家去,还是我们四个人。”
章敬康忽然想起秦有守告诉过他的话,说蔡云珠的父亲想跟他谈谈,这个问题比打桥牌重要,他要先提出来讨论。“蔡小姐,是不是说你父亲想找我谈话?”他问。
“噢,秦有守告诉你了!我还以为他忘掉了呢!”她说,“是这样的,我父亲喜欢研究经济问题,常想听听别人的意见。有一次我跟他谈到你,他很希望跟你谈谈。”
“很感谢你父亲。”他说,“不过我实在太浅薄了,我还在学习。你父亲一定有很多经济界的朋友,该找他们才对。”
“不,我父亲说,年纪轻的人,常有新的见解。那些经济学家的看法,并不比我父亲高明。”
“是的。”他说,“蔡先生本身就是一位经济学家。”
“你读过他的文章?”
“在有守告诉我以后,我才猜到你父亲就是蔡赓北先生。他的关于资本形成过程的分析,我的同学们都很佩服。”
“啊!”她刚这样惊喜交加地喊了一声,乐曲戛然停止了,谈话便也中断。他们回到座位上,才又重拾话题。
“那太好了,你一定会跟我父亲谈得很投机。”她说,“可惜这几天他在南部视察业务,明天你来了,还不能跟他见面。”
“明天怎么了?”一向感觉敏锐的秦有仪,马上接着她的话问,“明天章敬康要到你家去?”
“是的。”蔡云珠对秦家兄妹说,“我们原班人马打桥牌,章已经答应了。你们什么时候来?”
“那得问章敬康啰!”秦有仪拿眼睛瞟着他说。
“下午吧!”章敬康说。
“几点钟?”蔡云珠又问。
这下是秦有守发言了:“两点钟。”
“好的。”蔡云珠说,“准两点钟一定要来。”
乐曲又开始了,是支《母鹅扭扭》。秦有守邀蔡云珠跳了下去。章敬康不喜欢扭扭舞,坐着不动。秦有仪知道他的脾气,便也陪他坐着。
“我们去吃东西!”
章敬康带着秦有仪走到里面一间屋子,那里有一张铺了白台布的长桌,放着一玻璃缸的鸡尾酒,两大盘椒盐花生米和炸洋芋片。章敬康自己动手舀了两杯酒,递了一杯给秦有仪,腾出一只手抓了一把花生米,坐到一个偏僻的角落。秦有仪跟了过来,坐在一起。
“有仪!”他把她引到这里来,就是有话要向她说,“我有个请求,你能不能接受?”
“嗨!干吗这么客气呀!”她放了一片炸洋芋在嘴里,顽皮地望着他。
“我是很正经的话。我希望你不要把我跟蔡云珠扯在一起开玩笑。”
“那有什么关系呢?”
“对蔡云珠不太好。”
“你是代表她讲话?我想我比你更能代表她。”秦有仪的词锋非常犀利。
“不是代表她讲话。我觉得……”他无法把他的感觉说出来。
“说话不要吞吞吐吐!”她一步不放松地逼迫着他。
“可以这样说,”他也不考虑措辞了,“我很感谢你们的好意,但我已经看得很透,我跟她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怎么叫‘进一步的发展’?”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他不高兴地说。
秦有仪碰了个钉子,不敢再徒逞口舌、自讨没趣了,她的笑容渐渐收敛,最后幽幽地叹了口气说:“我替蔡云珠悲哀!”
他觉得很抱歉。“当然,我跟她还是朋友。”他这样说,用意是在安慰秦有仪。
“我不明白,蔡云珠有什么不好?”
“不是什么不好。”他急急地否认。
“那么,你何以那样看不起她呢?”
秦有仪的话越说越犀利了,章敬康深感不安。“真是,”他烦恼地说,“我不该把心里的话告诉你的!”
“好了,好了,不要这样子。我知道你心里的意思就是了。”
秦有仪算是让了步,但情绪上受了挫折,影响到跳舞的兴致。没到十二点,她就提议回家。蔡云珠有些依依不舍,不过却无可奈何。
章敬康颇感不安。他跟秦家兄妹交情很深,他知道秦有仪的性格跟蔡云珠大不相同,小姐脾气大得很。因此他第二天一吃过午饭就到秦家,跟秦有仪刻意周旋了一番,把她哄高兴了才放心。
两点差五分,他们一起到达蔡家。
蔡家也跟秦家一样,是兄妹两个。蔡云珠的大哥老早就到美国去了,在那里念书、做事、结婚,而且已取得美国公民的资格。家里只剩下蔡云珠一个人,自然格外受父母的宠爱。因此,她的朋友到她家去玩,也很受她父母的欢迎。
蔡老太太是个异常慈祥的人,待秦家兄妹十分亲切,自不用说;对于第一次见面的章敬康,更是问长问短,关怀得很。她已经上了六十岁,但看上去像只有四十几岁,视觉和听觉都十分敏锐,闲下来还能绣花。宽大的起坐间中,靠北窗就摆着一架绣花绷子。
“好了,你们好好去玩你们的吧!我也要出去打牌了。”蔡老太太特别对章敬康说,“你不要拘束,这里就像你自己家里一样。我也不叫你‘章先生’,跟叫有守、有仪一样,叫你敬康。”
“是。”章敬康恭恭敬敬地答应着。
于是,蔡云珠把他们带到楼上小客厅里,那里已摆好了桌子,铺着台布,两副塑胶的新牌还未开封。桌子旁边又是两张茶几,上面放着新沏的茶,还有一碟子英国产的粟米巧克力。
“今天我们好好打牌!”秦有仪一坐下来就这样说。
章敬康知道她这话是有深意的,怕她心直口快,把他昨天向她提出的“请求”——不要把他跟蔡云珠扯在一起开玩笑的话,当着蔡云珠的面说了出来,那会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便抛了个“告饶”的眼色给她。
但秦有仪不理会他,只管自己接下去说:“云珠,今天我们俩合作,非把他们打败不可!”
这明明是在赌气。“还是我跟蔡小姐合作吧!”他直觉地说,“那天我们合作得很好。”
“原来你也知道你们合作得很好!”秦有仪尖刻地答道。章敬康对这位小姐的利嘴真感到吃不消!幸好秦有仪适可而止。蔡云珠也装糊涂,大大方方地在章敬康对面坐了下来。
牌局顺畅地进行着,但大家都很少说话。只有蔡云珠不时投向章敬康脉脉含情的一瞥,包含着太多的话语。
不知怎么,他又想到了李幼文。蔡云珠的这对水波似的眼睛如果生在李幼文脸上,那该多好呢?他一直在这么想。
于是,第二天上午他的脚步又出现在李家的那条陋巷中。在他的下意识中,并没有去找李幼文的打算,他只是由养尊处优的蔡老太太想到近乎枯萎的李幼文的母亲,忍不住又想去看看她。
那是个阴沉沉的日子,荒场上的晒衣架子光秃秃的,大概是老太太怕下雨,没有把衣服晾出来。也许,也许是她病了,没有办法洗衣服,想到这里,他很不放心,立即抬眼往李家门口看。
他一下子愣住了——由于心理上缺乏准备,他不知道第一句话该说什么。
他看到的不是李太太,是她的女儿。
李幼文也看到了他,迎着他走了过来,她仍旧穿着那件套头的毛衣,下面是暗绿色烟灰呢的长裤,咖啡色的平底皮鞋。
“李小姐……”
“姓章的,站住!”她打断了他的话。
他站住了,她也停了下来。二人面对面看着,她的脸板得似乎永远不想笑似的,淡红色的两瓣嘴唇紧闭着,漆黑的眼中有着包藏祸心的阴沉。
“我等你小子好几天了!走!”她努努嘴,“到那面去,我有话问你。”
章敬康不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子蛮横!内心里大起反感,但他的脚步却乖乖地跟着她,一直转过荒场,在一处造了一半停顿下来的楼房后面站住,那里冷僻得很,简直看不见人。
“姓章的,谁叫你到这里来的?”她昂起头问。
章敬康恍然大悟。他原也想过的,她自吹经常在圆山大饭店游泳,冒充富家小姐,其实是住在贫民区。这个谎一戳穿,她一定会很羞惭,而现在,完全是恼羞成怒。
于是他赔着笑脸说:“李小姐,对不起。我并不是特意来揭穿你的秘密。”
“这不是一声‘对不起’可以了事的!我问你,你怎么寻来的?是不是派了什么人在跟着我?你拿我当什么人?”
“不!不!”他赶紧否认,“我是从警察局少年组打听到你的地址的。”
“啊!”她大吼一声,勃然变色,“你到少年组去打听我的地址?”她瞪着他,咬牙切齿地骂:“他妈的!你这小子,气死我了!”
“李小姐,我这也是无意的。”他忍受着她的辱骂,仍旧冷静地解释。
“哼!”她板起了脸说,“你第一次来,告诉我妈说,你跟我认识是朋友介绍的!谁介绍的?你说!你当面撒谎,什么大学生?没有人格的东西!”
他被骂得只能翻白眼,但心想,她能知道撒谎是不好的事,那就还可以讲道理。然而没等他开口,她的“训斥”又开始了。
“你是个伪君子!假仁假义哄骗我妈这没有知识的人。你拿那条烟来是什么意思?你简直在做梦,一条烟就想把人收买了吗?”
他没想到她把他的本意歪曲到如此的程度!这对他和她的母亲,都是极大的侮辱,不能不做抗议。“你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简直是胡说八道!”他大声地说。
“那么你来看我妈做什么?”
“看看她老人家不可以吗?”
“谁要你来看?不稀罕你来看!你他妈的,不怀好意!”
“看你!”章敬康忍不住生气地斥责,“满口‘他妈的’‘他妈的’,自己不觉得难听?你母亲生了你这样一个女儿,真是倒霉透了!”
“他妈的……”她忽然变得很平静,点点头说,“你过来!”
他上前两步,刚刚站定,她就一掌掴在他脸上。出手又快又狠,打得他脸上火辣辣的,眼中金星直冒,但就在将要还手的刹那,他总算勉强克制住了自己。
“这不算‘修理’,算给你个警告。以后不准你再来!”
“办不到!”他捂着脸,神情冷峻地答复道,“来看你母亲是我的自由。”
“我告诉你的是好话。”她再一次警告。
“我对你母亲也是好意。”他针锋相对地回答。
“你哪里来的这种好意?”她的声音又变得粗暴了。
“难道你不可怜你母亲?”
“什么?你原来是可怜我妈?谁要你可怜?你小子自己不照照镜子,你有什么资格来可怜别人?滚、滚、滚!”她的声调一句比一句高,到后来简直是狂喊了,同时卷起毛衣的袖子,一步一步往前追逼过来,看样子似乎真的是要跟章敬康打一架。
就在这时候,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从后面传过来。“阿文、阿文,章先生是好人!”李幼文的母亲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挡在他们中间说,“阿文,你不可以这样子对章先生!”
“不用你管!”李幼文看着章敬康,却顺手一推,把她母亲推得踉踉跄跄地坐在地上。
章敬康陡然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头顶,冲上前抓住李幼文的手,把她反扭了过来,厉声说道:“你是人还是禽兽?怎么可以这样子对你母亲?向母亲道歉,不然我就不放你!”
李幼文咬着牙挣扎了一下,但那只会使她自己被扭得更痛,于是闭上眼,不响。
“说,从此以后改过!”
她还是不响,嘴唇扭曲着,忍住痛苦,不肯哼出声来。
他的心软了下来,松了手,但马上遭到了报复。她回身扑了上来,疯了似的乱打乱踢。他软了的心肠无法再硬起来,而且他要保持男性的尊严,所以只是一面招架,一面后退,并不还手。
“阿文、阿文……”跌倒在地上的李太太已站了起来,舞着双臂,准备硬插在他们中间。
然而攻守的双方,却都要避开她。李幼文嫌她母亲碍手,章敬康是不愿她卷入漩涡,怕误伤了她,以至于她只是白白地赶来赶去,始终无法拉住他们任何一个人。
这时已围聚了许多人在看热闹,特别是那些孩子们,嬉笑着呐喊助威。章敬康窘不堪言,便想找个机会将她制伏。因此,他不再躲让退避,一把拉住她的一只手,再去捉另一只手,心想:只要她的双手在自己掌握中,她的力气绝不会比自己大,便可强使她就范了。
哪知不抓她的手还好,一抓住可就上了大当。也不知她怎么一转,变成背向着他,同时他的手臂被她从肩上拉了过去,身子一矮再一拱,他整个身子从她背上翻了过去,结结实实地仰天摔在地上,动弹不得。
看热闹的人顿时哗然,有的大笑,有的呼喊,有一个人大惊失色地说道:“好家伙,还会柔道呢!”
章敬康心里懊悔得不得了,早知道她会柔道,就不该去抓她的手。
一个念头没有转完,来了一只脚踩住他的手,那自然是李幼文。在他刚怒火突升,还来不及去想对策的时候,便看到李太太跌跌撞撞地抢了过来,没头没脸地去打她女儿,并且咒骂:“死不要脸的东西,一点好歹都不知道,你怎么对得起人家?”
当着那么些人,李幼文可再不敢跟她母亲对打,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跺一跺脚,回身走了。随即一阵哗笑爆发开来。
章敬康不知道大家是在笑她,还是笑他,十分羞窘地挣扎着要站起来。李太太赶紧上来扶住他,以极其不安且烦恼的声音对他说:“章先生,真正对不住!唉,我怎么说呢?生了这么个女儿……没有比我再命苦的!”她说着,声音低了下来,转过脸去拭着纵横的老泪。
于是,有些女人上来劝解着,把她扶了回去。有些人跟着散去了,还有些人留在那里,好奇地看着章敬康,仿佛要等着看他采取什么报复的行动。
他窘极了,恨不得能像鸵鸟一样,把头藏起来。终于,他只好拍一拍衣服上的泥土,揩一揩脸上的尘污,低着头,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那里。
走出巷口,他回头望了一下,这时才感觉到刚才所经历的一幕,是如何可怕!那样一个女孩子,外表是一个美好的女性,而行为完全跟流氓一样,找不出一丝一毫女性的味道。这,怎么可能呢?简直是个怪物!
这一走,以后不会再到这条陋巷中来了,他心里想。然而他是不会甘心的,难道费尽心力追求的结果,只是落得这样一个自取其辱的下场?他曾经下过决心,要帮助李幼文走上正途,并且向李幼文坚决表明过,以后还要来看她母亲。这些衷心萌生的意愿,难道都因为挨了一顿揍,而就此畏缩不前了?
他困惑得很!
他困惑得很,一连几天都在研究那些问题,而越去研究,困惑越甚。他发现自己连问题的本质都没有抓住,既然称为不良少年,自然有不良的行为,打场架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自己居然认为“可怕”,那不是太可笑了吗?
因此他又发现问题很不简单。寒假快到了,功课忙了起来,他决定暂时把这问题搁一搁,等有了时间再做深入的研究。
这样,他反而出现了近半年来从未有过的平静的心境。除了到学校以外,就只静静地在家里用功,连秦家都不大去了,跟蔡云珠自然更少见面。
这一天下午功课完了,他搭车回家,刚走进巷子,便听到轻轻的一声:“喂!”他以为是别的路人在相互招呼,没有理它。接着又听到一声比较响的:“喂!”这才回头去看个究竟。
这的确是在招呼他,而且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一个人——李幼文。
虽然他早已想通了,那流氓一样的行径出现在一个少年组登记有案的少女身上,不足为奇,无所谓“可怕”。但这时见到她,想起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她摔在地上爬不起来的羞辱,自然余恨犹在,因此只是瞪着她,却不开口说话。
“喂,我跟你说话。”她看了他一眼,微微把头低着,轻声地说。
“什么‘喂’不‘喂’?”悻悻然的他,故意让她碰了钉子,“没名没姓的,跟我说什么话。”
她迟疑了一下,委委屈屈地说:“章先生,我想跟你说几句话。”
“那就说吧!”他僵着嗓子,有些不情愿地勉强应允。
“这里不方便,可不可以换个地方?”
章敬康也觉得巷子里熟人太多,说不定大嫂还会经过,看见了很不妥当,便仍旧用很僵硬的声音问:“换个什么地方?”
“随便你,清静的地方就可以。”
他很冷静地考虑了一下,怕她诡计多端,耍出什么对他不利的花样,不能不存戒心,便不肯走得太远,领着她到隔一条街的一家冰果店。那里楼上经常没有什么人,谈话很方便。
然而一到了那里,他便发现当着女侍的面,必须讲风度,所以在自己点了饮料以后,不能不面对着她,用平静的声音问:“你要什么?”
“柠檬水。”她向女侍说,声音很低,几乎有些怯懦的样子。
等女侍把他们的饮料送上来,并且转身走远了以后,他才冷冷地说:“有什么话,尽管说好了。”
“你不是说,要经常去看我妈?”
这句话大出他的意料。“你不是不准我到你家去吗?说我不怀好意!”他讥讽似的回答说。
她不响,眼睛望着别处,脸上现出赧然的表情。
这一来使他也觉得有些不安了,怕把场面搞僵,又弄得下不了台,便又接着说:“你的行为简直叫人猜不透,我不知道你今天来找我,到底是为什么。”
“我已经讲过了,你又不是不懂,请你去看我妈。”
“哼,”他微微冷笑道,“要去我自己会去的,用不着你来请。”
“你还对我不高兴是不是?”
“我哪里敢对你不高兴?”他发着牢骚,“你又会骂人,又会打架,而且还是柔道高手……”
不知道是她想到了那天的情形,觉得得意,还是滑稽,她忽然“扑哧”一声笑了起来,但赶紧使劲把下嘴唇咬住,不再出声。
章敬康的心又软了,软化在她那无法形容的妩媚神态之中。
“对不起!”她低着头,说了这一句,停了一会儿,见他没有反应,便忽然抬起头来,“我向你道歉好了,总可以了吧!”她说得很快,像是赌气说出来的样子。
这给了章敬康一个警惕,如果再不转圜,便又要弄得不欢而散,只好这样回答:“我只希望你改过,倒不在乎你道歉。”
“那你可以去看我妈了?”
“这我要考虑。”
“为什么呢?”她急急地问,睁大眼睛,殷切地凝望着他。
“印第安人有这样一句格言:‘第一次受人欺骗,是别人的耻辱;第二次受人欺骗,是你自己的耻辱。’如果我第二次自取其辱,连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了!”
“这我向你保证,以后你到我家,我一定对你客客气气,表示欢迎。”
“我不能相信你的空头保证。”
“那要怎么样呢?”她说,“你不信任我的人格?”
他觉得她的话可笑,但也不愿把话说得太厉害,只这样回答:“我不明白你的动机何在,为什么忽然要叫我去看你母亲?”
“跟你老实说了吧!”她又现出了那种像受了委屈的惹人怜惜的神情,“为了你,我妈跟我进行‘冷战’,从那天起,她就不跟我说话。我买回来的东西,她也不吃。常常一个人在那里淌眼泪,问她为什么,她又不肯说。有时半夜里醒过来,听她一个人唉声叹气。你想,我心里是什么味道……”
“好!”章敬康再也忍不住了,“我去!”他大声地说,觉得自己的眼眶一阵阵发热,他真没想到自己在李家母女间的情感上,会构成这样重的分量。
“真的?”她笑着问,眼睛也拼命眨着,好像要忍住泪水不让它流出来一样。
“你看我什么时候去好?”
“那么现在就走吧!”
他掏钱付账,她替他拿着书,并肩下了楼梯。
一辆三轮车到了那条陋巷,车子进不去,两人下车步行。章敬康昂首阔步往前走,李幼文默默地跟在后面。
路上有人在注视他们,这使章敬康回想到上次被李幼文用柔道摔倒在地、铩羽而归的情景,真令人感到沮丧。不过今天他却觉得能扬眉吐气了!
这前后的对照,使他感慨无量,但也觉得由辛酸中得来的快乐,特别珍贵。如果他跟李幼文的交往一开始就顺顺当当,也许到现在已趋于平淡——至少不会那样值得回味。
这样想着,他情不自禁地停住了脚,回头去看李幼文。
她也停了下来,问道:“怎么不走了?”
“我在想……”
“想你以前在这里的情形?”她很快地打断他的话问。
“不错。”他点点头,心里佩服她的机敏,“现在回想起来很可笑,是不是?”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举步往前走。他随即跟了上去,两人并肩而行,在旁人看来,显得更亲密了。
到了李家,李幼文不说话,只把左面房间那道布帘掀起一半,意思是让他进去。
章敬康略略踌躇了一下,跨了进去。那房间只有四五坪大,却放了一张很大的旧席梦思床,李太太正面朝里躺着,不知是睡着了,还是醒着而故意不理女儿。
李幼文努努嘴,意思是叫他给她母亲打招呼。
“李伯母!”章敬康喊了一声。
李太太的反应非常灵敏,立刻翻过身来,昏花的老眼猛眨着,先是惊愕地仿佛认不清是谁,然后流露出欣喜的神色,而欣喜又忽然变为感伤——在这短短的片刻中,经历了复杂的感情过程以后,她才想起待客的礼貌。
“啊——”她说道,“章先生,真没有想到你会来!”
“好久没有来看你。李伯母你好吗?”
“啊,啊……”李太太含含糊糊地应着,一面坐起来,低着头找床下的鞋子。
有一只鞋在床角,章敬康想把它拿过来。刚一动念头,看见李幼文伸出长长的腿,一踢,把那只鞋不偏不倚地踢到李太太面前。
李太太看了她一眼,不响,趿着鞋下地,说:“章先生,你请坐。”
床对面就是两只旧的藤椅,中间是一张玻璃面竹架的茶几,章敬康和李太太相对坐了下来。茶几上有一把茶壶,李太太揭开壶盖看了一下,叫道:“阿文,把热水壶拿来。”
“你是跟我说话?”李幼文半侧着脸,现出不肯相信的神气回答说,“我还以为你一辈子都不跟我说话了呢!”
这算是她的报复,章敬康和李太太都了解。但李太太不响,李幼文也站着不动,热水壶没有拿来,形成一个小小的僵局,章敬康只好站起来服务。
但等他一动,李幼文却又抢了先。在她拿着热水壶冲茶时,李太太问道:“章先生是你去请来的?”
“不是我,他自己怎么会来?”
李太太点点头,表示满意,然后转脸对章敬康说:“章先生,那天真对不起……”
一句话没有完,李幼文大声阻拦:“好了,好了,过去的事过去了。人死了,开追悼会有什么用?”
李太太重重地叹了口气——她拿这个女儿一点没办法,只好用这种消极的姿态来表示抗议。
章敬康对于她的出言不逊,感到很惋惜,很不满,然而他不便也不敢做出任何表示。
李幼文大概发觉气氛不对,悄悄退了出去,从脚步判断,是出了大门了。
她一走,章敬康顿时感到压力减除了。他很了解李太太的心理,如果说,她不愿理睬李幼文,是她对女儿失望到了极点的表现,那李幼文一把他找了来,她就开始跟女儿说话,显然是回心转意。这是母女俩的感情开始恢复的一种征象。就他的立场来说,无论是对李太太或者对李幼文,万万不宜再提过去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尽力劝解,安慰这母女俩。
于是他说:“李伯母,李小姐的本性实在很好,她对你也很孝顺。”
“她今天怎么来找你的?跟你怎么说?”
“她在我家的巷口等我,叫我来看你。说你因为我的缘故,不理她,她觉得非常难过。”
“她说了这话?”
“真的。”章敬康加重语气说,“她真的是这样说的。这可见得她对你很孝顺。”
李太太不响,默默地,似乎在吟味着他所说的话。
“李伯母,”章敬康又说,“为了我,害得李伯母对李小姐生气,我很抱歉!”
“你不要这样说,章先生。”李太太不安地说,“你真是好人,阿文那样没有礼貌,你一点不见怪,今天还来看我,我心里很难过,也很高兴!”
说着,李太太伤起心来了,从茶几旁边墙壁的挂钩上,拉下一条毛巾,唏嗖、唏嗖地擤了两下鼻子。
章敬康跟李太太有着同样的感觉,但他找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来表达他内心深厚的同情。
“章先生,说起来我也不能只怪阿文,孩子不好,大人要负一大半的责任,我现在懊悔已经来不及了。”
对她的怨艾,章敬康觉得不便正面表示意见,但也不宜再保持沉默,转过话题问道:“李伯母府上哪里?”
“江苏。”
“我也是江苏,江苏南通。李伯母是——”
“无锡。”
“噢,好地方。李伯母哪年来的?”
“一九四九年。原来想看一看情形再说,哪晓得来了不久解放军就渡江了,无锡一解放,不再回去,就这么住了下来。当初如果决心要到台湾来长住,总要好好准备一下。那就无论如何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唉!”李太太又叹了口气。
“李老伯呢?”他已可断定李太太是孀居,但在说话的技巧上不能不这样明知故问。
“失踪了!”
“失踪了?”章敬康对她的回答深感意外。
李太太的神色非常黯淡,那当然是她最伤心的事,但时间可以冲淡情感,虽然是惨痛的回忆,日子长了,也就会慢慢想得开些,因而能够冷静地叙述了。
“说是失踪,其实是不知道死在什么地方。”
“怎么回事?”
“我猜想他是自杀的。”
“有遗书吗?”
“没有。”
“那怎么能断定呢?”
“如果不是自杀,会到哪里去了呢?”李太太说,“而且,另外有些事情也看得出来。他在失踪以前,把几笔不能不还的债务,都弄清楚了。有几项他身上比较珍贵的东西——一个劳力士表、一块汉玉、一枚k金戒指都留了下来。这不就是交代后事吗?”
“那么,李老伯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说来话长——”李太太点上支烟,用落寞的眼光看着章敬康,以半嘶哑的声音,谈她从未对任何人谈起过的身世。
李太太的丈夫单名一个炎字。李炎的父亲以经营丝业起家,只有李炎一个独子,从小过着大少爷的生活。到三十岁时,李炎继承父业,但仍不脱纨绔子弟的习气,对于经商并不像他父亲那样精于盘算。
一九四九年春天,战局逆转,李炎结束了他的事业,带着一部分财产,携妻挈女,漫游港台。他原来的意思是想到外面来见识见识,准备改行——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好,是不甘于困守家园,靠上一代的余荫,庸庸碌碌度过一生,何况,锦绣江南已是烽火处处,也不容他株守下去了。
不久,无锡解放,李炎一家在台湾住了下来。李炎没有想到局势变化得这么快,大部分财产都没能够带出来,这在他的精神上是一个打击。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他手头持有的现款值二十万美金,加上李太太的首饰,算得上一笔不小的财产了。
如果他们乐意做寓公,安闲地吃现成饭,大可维持相当富裕的生活,一年算用五千美金,这一辈子也可衣食无忧。但李炎不这么想,他忧虑着坐吃山空,忧虑着身在他乡,无依无靠,因此由懒散一变而为异常积极,不断在研究如何做生意赚钱。
他的本行是丝业,虽不如何精明,但耳濡目染,毕竟还算内行。那时台湾还不能生产蚕丝,根本谈不上经营。做别样生意,却又苦于情况不明。那时,大陆来台而又带有几个钱的人,争相以游资投向地下钱庄,李炎也走上了这条路。
他放出去的一笔高利贷,值五万美金,第一个月收到了优厚的利息,第二个月就听到不稳的消息,第三个月便吃了倒账。
于是,他改弦易辙,不再做任何不劳而获的打算,跟人合作办纱厂,失败;办食品公司,倒闭;办农场,纠纷迭起,最后只好拱手让人。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李炎忧心忡忡,寝食不安,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于是,有一天,他悄悄地出去了。从此音信杳然。
李太太讲到这里,停了下来。这是整个故事的一半,甚至还只是一个前奏。章敬康关切的是故事的后半部,她们母女何以流落到如今这样窘困的地步,以及李幼文成为太妹的经过。
然而,这后半部的故事,就是李太太不讲,他也可以大致猜得到。父亲失踪,母亲溺爱,李幼文失去了管教,逃学、滥交朋友,渐渐走向下流的路。而她们的家庭,仍然维持着富裕人家的排场,其实外强中干,一旦垮了下来,便一蹶不振了。
因此,为了避免引起李太太伤感,他不再问下去,只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她。
然而李太太长时间藏在心里的忧郁苦闷,难得遇见一个谈得来的年轻人,正想抓住机会尽情倾诉,喝了口茶,她又接着刚才的话题谈下去。
“那是八年前的事,阿文只有九岁,倒是很懂事,知道我心里烦,总是哄着我:‘妈,你不要难过!我唱歌给你听。’小嘴甜极了。谁想到她现在成了这样子?”
这才是李太太最伤心的事。她曾有过一个好女儿,曾给了她无限的慰藉和希望,但到头来镜花水月,慰藉和希望都砸得粉碎——从此,她的心灵越来越寂寞了。
章敬康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他找到了可以安慰李太太的话:“李小姐人很好,我知道的。现在也许是一时迷失了本性,她一定会变好的,李伯母你相信我的话。”
李太太慢慢地摇着花白的头,表示不能同意他的看法,然而也不愿争辩,只谈她自己的往事。
“那时,生活倒还过得去。我告诉过你,有几笔不得不还的债务,阿文的父亲在失踪前都料理清楚了。有些账,本来是生意上往来,人家欺负我先生忠厚,糊里糊涂弄出来的,可是处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什么话好说呢。到最后我算了算,总共还剩下两万美金、一栋房子,我自己另外还有些首饰,要说生活,省吃俭用,熬到阿文长大、结婚,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李太太停了一下,话锋一转,“不过,章先生,你总也知道,一个人,不是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把日子过下去的。你说是不是?”
显然的,这话里面大有文章,但就理论来说,李太太的话一点不错,生活的目的,不止于衣食无忧,至少应该有若干精神生活。于是,他深深地点了点头,回答说:“是的。物质生活,不是生活的全部。”
“那时候我的处境比守寡还要苦。索性说死了,倒也死了心,可是却要天天盼望,而又盼望不到。天天瞎猜,他到底怎么了——谁也不知道!你替我想想,这份罪,怎么受得了?”
章敬康不知道说什么好,内心中体认到李太太这份精神的折磨,必须得要有排遣之道,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对的事,应该原谅她。
“到后来就有人劝我打牌。”李太太面有愧色地说,“在牌桌上才可以让我忘掉心事。每天三十二圈下来,回家累得躺下去就睡着了,什么事也不想。这样子三年……”李太太的声音慢慢低下来,以至于寂然无声,只剩下无穷的悔恨怅惘,清清楚楚地刻画在她憔悴瘦削的脸上。
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李幼文的堕落不能怪她自己,而李太太似乎也是可以同情的。那么,该要谁来对李幼文负责呢?
章敬康茫然不解!只觉得非常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原因。
“李伯母,这一切都过去了!”好久,他这样说了一句。
“过去的过去了,将来呢?”李太太苦笑着加了一句,“没有什么将来。”
“李伯母,你不要这样说。人,应该活在希望之中。”
“话是不错。但是,章先生,我还有什么希望?”
“希望是要自己去追寻的。”他争辩似的回答说。
“到哪里去追寻啊?”
章敬康回答不出来了。
“要说希望,自然只有一个阿文。”李太太又说,“可是阿文有什么希望给我?我还是不要希望她什么,倒还少伤心些!”
“话不是这样说。李伯母,你应该希望李小姐会变好。如果连你都对她不存希望,她一点得不到鼓励,明明想学好,也不会变好了。”
李太太闷声不响,显然的,他的话虽没有获得她的首肯,但她也无法说他的话不对。
这对章敬康倒是一种鼓励,他说:“像今天这样,她为了安慰你,不惜委曲求全地把我找了来。我认为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足以证明她的心地是善良的,绝对可以变好的。”
李太太终于点了点头,认为他的话说得有道理,但随即又出现了黯然的神色,微喟着说:“唉,和她那班狐朋狗党在一起,要想变好也做不到。”
“不要紧。”章敬康庄严地说,“我来帮助她。”
“不,”李太太语气沉重地说,并且显得有些紧张,“章先生,我们家阿文满身是刺,惹不得的。你待我这样好,我没有别的报答,一定要告诉你老实话,不然,我太对不起你了。”
所谓“满身是刺”指的是什么呢?章敬康心想,如果是指李幼文有一帮“狐朋狗党”跟在后面,不好惹,那么,这就正是他要帮她的地方,他要帮她把刺拔掉,而要想拔这些刺,当然不能怕扎手,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但他也知道,李太太确是关切他才做了这样的劝告,她是替他担心,他在她的感情的秤上,已具有相当的分量。这样,他的一切考虑、行动,便不能不把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当作一个重要因素估计进去。
因此,他便以安慰的语气答道:“李伯母,你请放心,李小姐在外面的情形,我也知道一些,自己会当心的。”
李太太还想要说些什么,听见外面有脚步声,便住了口。
门帘一掀,李幼文回来了,怀中抱着一个大纸包,最上面堆着橘子。由于堆得太高的缘故,有两个橘子滚动着,快要掉下来了。
“呵,呵,呵!”李幼文双眼注视着胸前,天真地娇笑着,“快来帮帮忙!”
这自然是对章敬康的呼吁,他赶上去用手扶住滚动着的橘子,朝后退了两步,李幼文走到床前,连人带纸袋一齐扑倒在床上,纸袋中的食物丢了一床,躺着,她喘着气笑。
大纸袋中还有几个小纸袋,她坐下来把它打开,里面是糖果、瓜子、牛肉干、蜜饯……尽是些不能充饥的闲食。
忽然,章敬康发现一样黄色的东西向他迎面飞来,赶紧一伸手接住,是李幼文抛给他的一个橘子。
他拿着橘子在踌躇,不知道是不是该向她说一声“谢谢”。
“章先生,你剥开来吃嘛。”李太太说。
这下,他下意识地答了一声:“谢谢!”
“去拿几个碟子装起来!”李太太这句话是对李幼文说的。
李幼文随即取来几个搪瓷的碟子,把那些东西一样一样倒进去,放在茶几上,又随手剥了一粒巧克力,塞在她母亲嘴里。
这些小小的动作,在章敬康的心中激起了极强烈的反应。看李幼文这样活泼可爱,母女间充满一片温暖,怎能相信她是一个惯于跟男人打架的“太妹”?又怎么能相信李太太对女儿竟已伤心得绝望了?
但现实的情景,是他亲眼所见,确实体察到的,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他有一股压制不住的强烈意愿,愿意帮助这母女俩永远保持着像此刻所见的和谐气氛。
“阿文,再去买点菜回来,留章先生在这里吃饭。”李太太说。
“不,不!”章敬康连忙说,“谢谢,我就要回去了。”
“还早嘛,吃了饭走。”说着,李太太站起身来说,“我先去生火,章先生你请坐一会儿。”
章敬康有去留两难的感觉,按道理说,他究竟还不算熟客,而且主人也没准备,留他吃饭,或许是客气的表示,真要留了下来,岂非太不知趣?
但留下来——像现在这样,静静的,只有他们两个人,正是一个谈话的好机会,失去这机会未免可惜。想一想,姑且先坐一会儿再说,好在李幼文还没有去买菜,到她要出门时,再告诉她不必费事,也还来得及。
时间已经不早,天已渐渐暗了下来,李幼文却还不忙着去买菜。她坐在她母亲原来所坐的位子上,修长的双腿直直地平伸着,左脚搁在右脚上面,身子往后仰着,把瓜子一粒一粒抛进嘴去,然后听见“咯碌”一声,两片瓜子壳从她小巧的嘴唇中吐了出来,有些落在地上,有些落在身上,她也不去管它。
那副样子既俏皮又洒脱,章敬康看得忘形了。
忽然,他警觉到自己的失态,定一定神说:“李小姐,你母亲今天开始跟你说话了。”
“嗯,”她点一点头说,“这是你的功劳,谢谢你。”
她的眼睛仍旧看着空中,这样与人应答,照说是不礼貌的,但他听到她向他致谢,已大有受宠若惊之感。
“李小姐,”他又说,“我看你也很孝顺的。”
“本来是嘛,谁说我不孝顺?”
他等于碰了个钉子,又不便把李太太对他说的话告诉她,只好笑笑不响。
“你笑什么?”她转脸问,语气稍稍有些严厉。
“我?”他想了一下,说道,“我想不到你对我这样的前倨后恭,所以有些好笑。”
“‘前倨后恭’?这句话好像听到过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说,开始很骄傲,以后很客气。”
“你帮了我的忙,我自然对你客气。在外面跑的,连这点都不知道?”
章敬康又皱了皱眉,“在外面跑的”,充满江湖气息的话!
“你帮我的忙,是不是为了我妈?”她又问。
“是的。”他毫不迟疑地回答。
“这就对了。我希望你把这一点牢牢记住。”
章敬康一时听不懂她的话,细细一想才明白,这是警告他,不要对她个人存什么幻想。这使他感到有些惭愧,他对李太太所做的一切,难道没有一丝一毫想借故来接近李幼文的企图在内?这是他对自己都不敢否认的!
“好!”一种大丈夫的气概,使他毅然决然地做了承诺,“我记住你的话。”
李幼文定睛看了他一会儿,仿佛在研究他的话是否出于真心。终于,她把手伸向他——这是友谊的表示,更有“一言为定,不得反悔”的意味在内。
他们握了手,握得紧紧的,然后不约而同地把手松开、缩回。
李幼文站起身来,拍拍衣服,抖落了身上的瓜子壳,再拿脚当扫帚,粗枝大叶地把它们扫开,又拿发刷梳一梳头发,问道:“你喜欢吃什么?我要去买菜了。”
“我不在这里吃。谢谢你。”
“不必客气,我买现成的菜,简单得很。”
“不是客气,我要回去看书。”
“随便你。”
“我们一起走。”
“好!”
于是,章敬康到厨房去向李太太道别。她殷勤地留他,他也说了许多客气话。但是,李太太并没有说任何请他常来玩的话,这还是她原来的原则,并不希望他跟“满身是刺”的李幼文接近。
一路上,两人都没说什么话,直到十字路口,应该分手时,李幼文才问他:“你是不是愿意经常来看我妈?”
“当然。”
“大概什么时候来?”
“经常会来。”
“不是说这一点。是问你,如果来,是在上午或下午、晚上?”
“总在下午,上完课以后。”
“像今天这种时候?”
“不一定。有时候课多,有时候课少。如果下课太晚,我大概就不会来。”他停了一下,又说,“不过星期天,我在上午就可以来看你母亲。”
“好。”她扬扬手说,“谢谢你,再会。”
在归家的途中,章敬康回忆着这一天下午所发生的一切,有着梦寐一样的感觉。事情已经过去了,每一秒钟都是他亲身经历的,而回想起来,却觉得难以置信。但也因为如此,他的回忆是新鲜的,耐于寻味的。
这以后,他每隔三五天就到李家去一次。李太太就像看待娘家的侄子一般,对他很亲热。但奇怪的是,他从未再遇到过李幼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