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女的秀色田园

第237章 打包(1)

青舒擦了擦手,告诉在厨房的妇人,“这是做菜的佐料,很辣的。爱吃辣的人,吃面的时候也可以放一些。这留给你们用。”
青舒带着磨好的辣椒碎沫回去的时候,府里正准备做晚饭。青舒带着恶作剧的心态,告诉厨房今晚的主食是面条,主菜是辣子白菜。许三娘不知道什么是辣子白菜,青舒便说,这菜由她掌勺。
晚饭上桌,卢先生盯着面前的面碗,盯着面碗上飘的可疑的一片红,“这是什么面?”
卢娘子让笙歌坐好,给笙歌盛了小半碗的白米饭,头也不抬地答道,“今日小姐下厨,做了一道叫辣子白菜的菜,还煮了特别的肉丝面。说要给你尝鲜,刚派人送过来。”自从卢先生娶了柳碧烟回来,没多久,青舒便让他们院子里自己做饭吃了。所以,在府里没有大事或特殊情况的话,他们一家三口的饭是单独做的,卢娘子亲手做的。
卢先生拿了筷子,挑了挑面条,低头吃面。一口面吃下去,他迅速变脸,转过脸去一阵猛咳。
卢娘子吓了一跳,“怎么了?怎么了?”
笙歌也睁大了眼盯着已经脸红脖子粗的自家爹。
等咳嗽够了,卢先生气的大骂,“青舒这丫头又在使坏了,难道还想辣死先生不成?”然后盯着一样红的可疑的所谓辣子白菜,“这菜肯定也有问题。”
卢娘子一脸狐疑地看了卢先生两眼,夹了一片辣子白菜送进口中。之后,她立刻瞪大了眼,辣的嘶嘶出声,跑去旁边拿起茶碗喝水。
笙歌觉得爹娘奇怪,伸了自己用的小筷子过去要夹辣子白菜。卢先生见了,立刻用手挡住,“儿子,儿子,咱不能吃这个。”吃了会出人命的。
另一边,青舒院中的小食厅里,青阳、洛小荣他们四个都在。青舒给他们每人盛了一碗肉丝面,然后在每人面碗上给撒上一点炸好的辣椒油,“吃吧!有点辣,不过很好吃的。”
于是青阳他们四个开始吃面。他们是第一次吃辣,虽然青舒给放的少,但每个人都辣的嘶嘶出声。不过,他们似乎很喜欢这个味道,没人说不吃,配着桌上的菜,各个吃的高兴。
青舒看他们爱吃,高兴的笑眯了眼,一边吃面,一边不停夹了辣子白菜吃。
看她一个劲儿吃白菜,灏伸了手去夹。等青舒抬头,准备阻止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灏已经吃了,而且白皙的小脸变得通红。
大概是小孩子都有敢于尝试的胆量吧!明明灏的惨样摆在面前,青阳他们不怕死地都尝了白菜的味道。结果不言而喻,个个辣的伸了舌头喊救命。
青舒见了,笑的很大声。
被青舒的辣椒油整到的不只他们,还有古管家,还有杜仲夏,还有摸底回来的洛三。
不过,虽然整人得逞,可到了后来,青舒真是后悔莫及。因为卢先生和洛三爱上了辣椒油的味道,每到吃饭的时候总喊着把辣椒油拿来,简直到了无辣不欢的地步。
看似风平浪静地过了两日,这天夜里,德县县城内出现了两个可疑的黑影儿,他们移动迅速,又无声无息地越过众多的屋顶,最后落在了德县最大的绸缎庄的屋顶上。
他们合作无间。这个行动时,那个掩护。那个行动时,这个掩护。他们翻进铺子的后院,对熟睡的伙计用了迷烟,里面的伙计不到天大亮是醒不过来了。之后,一人在屋顶上警戒,一人去打开了铺子的后门。
后门外,站着两名同样穿了一身黑的男人。而他们的身后,停着一辆马拉的板车。开门之人一挥手,这两人迅速进了院子。一匹又一匹的各种上好的料子从铺子和库房中移出,装到了板车上。以防掉落,这板车是提前做了栅栏的。有了栅栏,不仅能防止掉落,还能摞的高高的装的更多。
等板车装不下了,两个黑衣人赶车走。因为马蹄上提前包了厚布,车轮子上也包了一层粗布,因此马车在黑夜里行走,既没有马蹄声,也没有车轮声。
绸缎庄中,上等的料子都搬走了,剩下的那些基本都是成匹的普通布料、不是整匹的布料和卖剩下的散布料。留在铺中的一个黑衣人,迅速扯开一大块儿布铺到地上,并从剩下的布匹中随手拿了一些丢到铺开的布上,然后包了很大一个包袱出来放到一边。之后,他再铺开一大块儿布,依样照葫芦地又打包好一个大包袱。
这时候,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跳了下来。这两个人一人背了一个大包袱,往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急走。三两下转到了地方,他们一个负责巷北的人家,一个负责巷南的人家,扯开身上背的包袱的一角,一边走一边往路过的人家院里扔布料。包袱中的布料扔完了,他们解下身上背的当包袱皮的大块儿布,扔进了最后两家人的院中。
接着,他们一拐弯,急走,离开平民区,很快到达了第二个目的地,成衣铺。他们如法炮制,一人警戒一人打开后门。
后门一开,二十多个乞丐涌入。这些乞丐进了铺子,打了火折子,找到油灯点上,然后把铺子的后门一关,把一室的光亮关在了门内。乞丐们迅速翻找,一人抱了一大堆成衣放在脚下。然后,乞丐们把自己脱了个精光,一层又一层地迅速把铺子里现成的里衣穿在身上。里衣没了,穿袍子里穿的裤子。直到个个穿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很臃肿,乞丐们这才把脱下来的脏兮兮的里层的衣裳穿上,再把外面穿的又脏又破的衣裳穿了回去。
穿好了衣服,乞丐们迅速一人打了个大包袱背到身上。似头目的一个乞丐低声说,“走了。”乞丐们立刻都住了手。似头目的那人吹熄了油灯,拉开铺子的后门走出来。其他人都跟上。直到乞丐们走出了铺子后院的门,站在屋顶上的黑衣人才跳下来与站在地上的黑衣人汇合,两个人把铺子的后门和铺子后院的门轻轻关上,往下一个目标赶去。
米铺。后院门打开,蹲在门外等着的两个壮汉立刻站了起来。可发现开门的人蒙着脸,这两个壮汉有点蒙,不由自主地退后两步。开门的黑衣人一招手,要两个壮汉进来。两个壮汉迟疑的不敢进。他们是外地人,冬日里进城只会靠力气挣几个铜板回去贴补家用。昨日有人雇他们,说好让他们俩今晚在这家米铺后头等,自有人会叫他们进去背粮食。因为承诺给的工钱多,他们俩个才会大着胆子在夜里过来。
见两个壮汉迟疑,黑衣人掏出两块儿一两的碎银,丢给他们一人一个。两个壮汉摸了又摸,知道是银子,激动地赶紧收妥,大步进了铺子。他们根据黑衣人的要求,开始摸黑把铺子里的粮食和库房里的粮食背出来放到后院外的小巷子里。大袋、小袋的粮食在小巷子里堆了起来,不远处有许多黑影儿在晃动着,只是没人敢靠近。
因为黑,其中一个壮汉有一次差点绊倒,默默地守在旁边的黑衣人出手如电地扶住了他肩上扛的粮食,帮了壮汉一把。两个壮汉确实力气大、体力好,也就两三刻钟的工夫,他们就把米铺的粮食搬空了。站在后院中的黑衣人拿了两吊钱出来,分给两个壮汉每人一吊钱,并一指推放在小巷子里粮食,以粗哑难听的声音说话,“能背多少,背多少走。”
两个壮汉听了害怕又兴奋,他们一晚上挣的银钱比一冬天干活儿挣的都多,还白得了粮食,这辈子估计再没有这种好运气了。两个壮汉大步走过去,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高高兴兴地走了。他们决定明日就回乡。
这时候,黑衣人照样把铺子的后门和后院的门关上。屋顶上、地上的两个黑衣人汇合,不看堆在外头的粮食,不看那些张望并晃动的黑影儿,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他们的身影一消失,那些在不远处晃动的人影慢慢接近,最后到了近前。这些人,有一人扛了两袋子粮食的,有一人扛了一袋子粮食的,总之,都是扛了粮食就走,谁也不吭声。
有几个小乞丐,在聚集的人扛了粮食走后从角落里出来,紧张地左右张望,然后有背半袋子的,有背小半袋子的,总之使尽了吃奶的力气把到手的粮食弄走了。天亮前,米铺后巷子的地上只有一些洒落的粮食,那些堆成小山的粮食早已不知所踪。
一夜之间,吴府的铺子和吴叶氏私有的铺子一间接一间地被搬空。吴府的一个绸缎庄、一个茶庄、一个绣庄,三个杂货铺、三个米铺,吴叶氏的一个胭脂铺、一个首饰铺、一个绣庄,无一幸免。吴府还有一家酒楼、一家客栈。这两个地方实在不适合去搬空,因此唯有这两处黑衣人没有光顾。
天微明,县城城门内平日里农人或小商小贩摆摊子的地方横七竖八地躺了不少的乞丐。
马蹄踢踏声、车轮辘辘声中,陆续地来了二十几辆拉货的马车。马车上的货物都苫了苫布,车上装了什么,别人是看不出来的。这些马车停在城门内,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城门开启的时刻。
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他们或背了背篓,或担了沉重的担子,或扛了一袋子的东西,等着出县城。慢慢的,又有人来,还有几辆板车。板车上都多少不一地拉着东西,上面坐了几个妇人,后头是或挑着担子或背着背篓的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