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垠大道

第四十五篇 天降奇葩三

    ps:  看看神童中的神童,古小龙不但是具有道家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场,而且学习能力超强,试想在其大脑下丘脑部位有着一个中微子高能粒子环,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也是不能匹敌的。求点击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
    第四十五篇 天降奇葩三
    传说中太极拳始祖大致有这么几人: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那么我们一一阐述。 唐代许宣平,安徽歙县人,李白东游,见许宣平题诗传舍,以为是“仙诗”,至歙县屡访之,不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本末》说许“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有人以无史料记载,仅此不足为由以为此乃荒谬。张三丰,据《明史?方伎传》记载,“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但《明史》又说:“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有人又以“ 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种附会而已”予以否定。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事实上太极真正的起源是从道家祖师老子开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释义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总结起来就是:天下至刚莫过于柔,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道家祖师老子所创的太极十三式,实际上当时并无招式,就是道家祖师老子隐居之时,观山间流云,溪涧流水,应宇宙“奇点”的初始之意念能场及意识场,按照蓝色星球重力场经典力学、量子力学、万有引力、暗能量场、反重力场、五行阴阳理论等,随心所欲而演练出来的一套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攻防兼备的拳术。既可以是十三式,又可以是无数的招式,也可以毫无招式,也就是说就是至柔的行云,又可以是至柔的流水,有谁听说过能打败行云,能击倒流水的吗?
    而后人所指的太极拳,真正的起源就是从道家祖师老子闲暇之时所创,而由他的弟子和仆人跟随祖师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学下来的,由于水平的有限,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吃透其中的精髓,就连动作也是各学各样。因此,几个弟子或仆人传出的所谓太极拳,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理解,大有以讹传讹岐传多支,才有后来的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后来的陈王廷,乃至杨氏、武氏等等太极拳,还算是稍得皮毛,最后发展为后来的陈氏、杨氏、武氏等各路太极拳。
    再观三岁古小龙,在自身的道家大小周天中微子真芥子米太极阴阳鱼透明光球内,演练出来的太极拳,完全没有所谓的套路所言,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此时如果陈王廷、杨露禅再世,立即就会在许许多多的关键招式上顿悟,更会在拳理、内功上得其精髓,实际上就是道家祖师老子“道德经”的两句至理名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道家太极拳的核心精髓。
    试问至柔之水、至柔之云有谁能击败它,无论你怎么出击,这天下的至柔都会无影无踪,但同时会将你包围淹没,力量越大越是无从着力,而行云流水则在生生不息的流动中顺着这个力量借力打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旦无限止的对生生不息流动的行云流水淤塞,一旦爆发则势不可挡无坚不摧。而三岁古小龙演练出来的太极拳,根本就无招式而言,就是生生不息流动着的行云流水,就连在一旁观看完全不懂拳理的爷爷奶奶,也看得如痴如醉,如欣赏一套博大精深的艺术画卷一般。
    而且三岁古小龙还将太极的易理演绎得清楚明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最先出自伏羲的《易经》。《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两仪”指“阴阳”。 1.《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3.指阴阳、男女。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
    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
    《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章、执名、监兵、陵光。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一说为:金、木、水、火。一说为:阴、阳、刚、柔。
    注:从飞禽走兽上分配四象为秦汉以后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汉之前称之为咸池。后人因为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把咸池改为白虎。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为四象起了名字。分别为:前朱雀为陵光;后玄武为执名;左青龙为孟章;右白虎为监兵。
    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圆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是八卦所生产。一个三岁小孩,就能用一套简简单单的太极拳,将如此繁复的易理演绎得完全。充分说明三岁古小龙已经完全得到了古木道长真传。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得到道家祖师真传的。只有历代道家祖师洞守护者,因此说三岁小孩古小龙间接是得到了道家祖师老子真传,不过他还有一项是其他历代祖师洞守护者不具有的,那就是三岁古小龙还能每日通过在道家祖师洞外,与道家祖师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场进行交流,因此,能够得到的是更加详尽真实的传承,包括道家祖师老子。所有的大小周天意念能场内功、太极武功、人文哲学、天文地理、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等等。
    三岁古小龙继续演练着,从太极拳、先天八卦掌、后天八卦掌、九宫八卦掌、五行拳、太乙五行拳、形意拳、心意拳、太极剑、九宫行宫十八肘、玄武棍、太乙逍遥掌、太乙绵掌、龙行长穗剑、五行八卦手、纯阳拳、粘衣十八法、一苇棍、白虹剑、蛇形剑、纯阳剑、醉剑等,他不会的道家武术套路,但这些武术套路又都似是而非,由他演练出来,再由内行一看就知道更加的实用,更加的贴合实战,更加的符合经典力学原理,甚至于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等原理,放到那种场合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三岁小孩古小龙演练到了最后。就只能见到整个太极阴阳鱼光球内,就剩下无数盘旋的太极阴阳鱼与先天八卦气旋圆盘。已经看不到三岁古小龙的身影了。
    直到此时,身为祖祖的古木道长才面露微笑,回头对古小龙的爷爷奶奶说道:“此子第一阶段的筑基算是圆满完成了,而且大大超过了预期的功力,这主要靠他的那颗神奇的‘宇宙粒子’,和道家祖师老子的言传身教,才能有此功效。”古小龙爷爷奶奶听古木道长道长如此说来,更是觉得不可思议,一是那颗“宇宙粒子”居然能够有如此神效,使一个三岁小孩变成神童中的神童;二是道家祖师老子已经离世二千四五百年,居然还能够对古小龙言传身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古木道长继续对二位说道:“从今天开始我就把他交给你们了,你们的主要任务他服好务,而不是直接教育他,要知道他现在的学识已经不在你们二人之下,有的地方甚至于可以当你们的老师了。你们要从天文地理、人文哲学、数、理、化、生物等所有学科,从大学本科只是开始,一直到这一学科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尽可能的收集齐备,我预计此子至六岁就能将所有的学科学完,大多数学科都能够达到至少博士后,有的学科还能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术水平,例如你们俩的学科,他就已经超过了你们了。但是,每年满周岁之时,都必须送回到我这儿来,由祖师对他的意念能场内功进行提升,切记切记。”古小龙爷爷奶奶听完古木道长的安排之后面面相觑,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自己的父亲,而作为父亲的古木道长却不作任何解释,两位只好带着三岁小孩古小龙及其母亲,回到了c国首都家中。
    按照古小龙祖祖古木道长的安排,古小龙回到c国首都的家中,第一要务就是学习,而他的学习,则是由本来就是c国首席天文学家,c国首都大学天文学博士生导师,和c国首席道家学说家,同为博士生导师的二位爷爷奶奶为其服务。在c国首都大学这样c国第一名牌大学内,在这c国第一得天独厚的学术机构中,几乎所有的学科的教学资料、学术论文都能找到,当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二位爷爷奶奶以为这是一项非常轻松地任务,谁知不到三天时间,他们就发现一点也轻松不起来了。
    举一个例子,第一天的时候爷爷奶奶认为首先得把文学学好,学好文学后,就为一切学科打好了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爷爷奶奶在第一天就将所有的大学本科文学教辅资料找来,希望古小龙能够在一月之内学完,谁知道不到两个小时。这些资料已经不能满足三岁小孩古小龙的需求了。二位爷爷奶奶第一次见识了如此惊人的学习能力。一本书在手只需以玩耍的方式一样。从头至尾翻了一遍,根本连过目都没有过一下,就已经全面掌握了里面的所有内容和知识,无论你怎么考试,他都能对答如流丝毫不错。更有甚者,他只需将手放在这本资料封面上几秒钟,就能完全读完这本书,而且还延伸到了这本书的相关信息。包括这本书作者的生平、职务、学术水平,包括其中的疏漏、错误。
    例如:其中一部描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书中,就有一段关于白居易悲剧式的爱情描写,将这段爱情故事描写为白居易是为二人所写,一为樊素,二为湘灵。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白居易故里(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其实在这个爱情悲剧里有很多的疑点,例如:《长相思》和湘白两人最后的不成正果。《长相思》一诗两首,一为樊素而作,一为湘灵而作,为湘灵作的恰是《长恨歌》的前身。湘白二人的爱情,最后以湘灵的悄然离去而画上句号。
    在白母在世的时候,因门不当户不对,白居易未能和湘灵成亲。而在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时,白居易被贬途中(上文提到)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当时感情未灭、湘灵未嫁,白居易为什么就不能收留湘灵,或是娶其为妾呢?有人会说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众所周知的,也有人说是白居易很爱湘灵,不愿委屈她,可是,仅仅收留而已,虽是被贬,但是白家荣华富贵,难道还养不起两个人吗?后来,说是湘灵离开这段感情才画上句号,不如说是白居易早已厌倦反而乐得轻松。对此,我们只能假装无视,继续感受着白居易和湘灵的奇异悲惨的爱情。
    而三岁小孩古小龙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白居易从小就深深地爱着两小无猜的湘灵,而且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爱过一个另外的女人,此书上所说的那位樊素仅仅是因为长得太像湘灵,完全可以说樊素就是湘灵的影子,就是湘灵的替代人。而后的所谓白居易侍妾成堆,也是因为谁都代替不了湘灵,而自己遍寻湘灵不着,而诗人始终都在找寻与湘灵相同的人,如他的侍妾中,就有活泼可爱者,也有精通音律者,如此种种。关键的据古小龙说,他是从大诗人的多首古诗中,感受感知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信息,这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息,如若你不相信,就请你仔仔细细的品味一下大诗人白居易的这几首诗:《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长恨歌》中的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