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容

第一百八十六章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节!
宁康元年,二月庚申,桓大司马入葬陵寝,朝廷追赠丞相,谥号宣武。
葬礼依安平献王司马孚和霍光旧例,并有象征九锡的车马服及兵矢随葬。
出殡当日,西府军上下一片缟素,姑孰城及子城百姓自发相送。桓容身为嫡子,和桓熙走在队前,看到路边的百姓,听到阵阵的哀哭,不免有一阵恍惚。
无论桓大司马晚年如何,在他人生的前五十年,的确为东晋收复疆土、维持稳定做出极大贡献。
史书评论放到一边,抛开往昔的种种,单以今日论,可言桓温不愧为乱世中的代表人物,东晋权臣,史书留名之人。
队伍中另有二十余具棺木,其内是身殉的马氏和婢仆。
出殡之前,南康公主和李夫人抵达姑孰。马氏跪于门前,请见公主一面。南康公主并未见她,仅让阿麦传话,葬礼之后,会将桓玄接去幽州,和桓伟一同教养。
“殿下应下郎主遗命,夫人可以放心。”
马氏将为桓大司马殉,一声“夫人”自是担得。
听到这句承诺,马氏在门前稽首,随后站起身,头也不回的离去。
奢望一夕破灭,终于让她看清事实。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
“夫人”又如何,不过一个空名,到头来,要舍弃亲子,随葬地下。日后如有变故,谁来看顾郎君?谁又能护他成人?
回到院中,见到手捧羽觞,恭候多时的忠仆,马氏深吸一口气,眼圈泛红,声音哽在喉咙里。
“夫人,该上路了。”
忠仆侍奉桓大司马多年,自他手刃江氏子、丧庐报仇时就在身侧。满打满算已将近五十载。其间桓温出仕,镇荆州,娶南康公主,三次北伐,封郡公,任大司马,身边的健仆护卫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始终没有离开。
哪怕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瞎了一只眼,断了半个手掌,依旧侍奉桓温到今日。
由他亲自来送马氏,可以说是不小的“荣耀”。
看着送到跟前的羽觞,马氏心中苦笑。她宁可不要这种荣耀!只求能活下去,活着看桓玄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平平安安的活过下半生。
可惜,她醒悟得太晚。
待幻境戳破,留在她面前的早已是条死路,一切都来不及了。
早知今日,她绝不会生出妄想,更不会心存妄想,宁愿和慕容氏一样,老老实实的守着儿子,哪怕是灵智有损,哪怕是……她还笑慕容氏傻,原来她才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夫人。”忠仆提醒一句,捧着羽觞的婢仆跪到马氏跟前。
同时,另有婢仆捧上裙钗簪环,请马氏饮酒前更换。
“我、我想见郎君一面。”马氏声音沙哑,脸色一片惨白。
“七郎君已送去正院。”忠仆不为所动,摆明告诉马氏,遵桓大司马遗命,桓玄将由南康公主养育教导,今后再同她无干。
马氏僵在当场,两息之后,整个人似被-抽-去骨头,当场瘫软在地。
忠仆向左右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婢仆上前搀扶起马氏,送她到屏风更衣,梳发戴上蔽髻。伺候她的婢仆都被带到廊下,每人面前一觞-毒-酒。
有婢仆不肯饮,挣扎着想要跑远,立刻被健仆捉住,弓弦勒在颈间,很快没了声息。
婢仆倒地,死不瞑目。
忠仆眉毛不抬,让人拖下去处理。
“这样的,自然不能随葬侍奉郎主。”
余下的婢仆面色如土,抖如筛糠,却不敢抗争,只能含着泪水端起羽觞,闭上双眼一饮而尽。
咳嗽声、痛呼声和抓挠声同时响起,又迅速消失。
马氏被扶出屏风,看到二十多具尸身,表情麻木,未出一声。
“夫人,请吧。”
马氏端起羽觞,看着觞内浑浊的酒水,嘴角掀起一丝讽笑。
待酒水下腹,似一团烈火熊熊燃起,喉咙间尝到一丝腥甜,嘴角的鲜红未知是胭脂还是血线。
“扶我入棺。”
马氏强撑着不肯倒下,由婢仆扶着,一步一步走到备好的棺材前,颤抖着躺了进去。合上双眼之前,马氏看向屋顶,意外发现,自己住了两年的地方,此刻竟如此陌生。
忠仆站在棺木前,看着马氏咽下最后一口气,率众人行礼。
待葬礼之后,他将携家人搬出姑孰城,世世代代为桓大司马守陵。
送葬队伍行到中途,远离城中人的视线,桓熙桓济突然发现,身边多出数名面生的健仆,心中预感不妙,正要作势发怒驱赶,就见桓容走到身侧,素袍白巾,如画的面容竟现出几分冷峻。
“阿兄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你是何意?”桓熙怒声道,“大君未入陵寝,你就要为难亲兄?此刻族人都在,你可想过后果?!”
“自然是想过,否则也不会行此举。”
桓容近前半步,语速微慢,却让桓熙的心提到嗓子眼。
“正因不想扰乱大君葬礼,不想让大君到地下亦不得安宁,不得已,只能派人看着两位兄长。还请兄长识趣些,莫要让我为难。”
桓熙脸色涨红。
“你敢这样同我说话?!”
“为何不敢?”桓容挑眉,“如果不是顾念‘孔怀之情’,不想大君刚去就让族人生疑,让外人看到桓氏不和,此刻就不是让人看着兄长了。”
“敬道,”桓济见势不好,唯恐桓熙说漏嘴甚至当场闹起来,忙上前打圆场,“你我兄弟何必如此?”
“不必吗?”桓容看向桓济,侧过身,让出两步外的桓歆,“三兄,以你之见,此举是否有必要?”
桓歆抬起头,迎上桓熙的怒视、桓济的愕然,半点不以为意,颔首道:“大兄二兄哀伤过度,理当如此,敬道所行无半分不对。以我之见,大君入陵之后,两位兄长暂不能赶往建康,需当另寻一地调养,由敬道上表,朝廷应会体谅。”
话说到这里,桓歆的立场已毋庸置疑。知道今日必定和桓熙桓济撕破脸,干脆豁出去,接着道:“建康桓府无妨交给为兄。为兄身负官职,且有大君留下数名忠仆,自然能打理妥当。”
桓熙桓济欲对桓容不利,今日未能得逞,难保不会再生恶心。
不能动手砍了,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了。与其送他们去建康,不如就近找个地方看管。至于建康哪里,桓歆自愿请缨。
纵然是墙头草、才具一般,终归是桓大司马的儿子,且为官数载,同朝廷上下都打过交道,可以认清局势。
只要桓容立稳幽州,手握豫州,桓冲桓豁牢牢盘踞江、荆两州,朝廷就不敢动他分毫。甚至为拉拢桓氏对抗郗氏,乃至平衡士族力量,更会以礼相待。
除了失去几分自由,日子绝不会难过。
富贵险中求。
他不如桓祎和桓容的情谊,早年间也犯下不少错误,好在没像桓熙桓济一样走死路,尚可以补救。
有了今天这份“投名状”,哪怕桓容不信他,却也而不会为难他。
凡是有脑子的人都能明白,以桓容的年龄、才具、人望和实力,他日必能越过桓冲和桓豁,以家主身份统领桓氏。
看不清形势,早晚要撞南墙,就如桓熙和桓济。
识趣一些,放下身段,总有能出头之日。
桓歆态度表明,一番话说完,桓熙和桓济皆是眼底充血。
桓容没有给两人闹起来的机会,下半段路程中,始终有健仆跟随在侧,只要稍有不对,立刻会将两人砸晕,以“哀伤过度”为由,搀扶着走完整个过程。
哀伤过度,在葬礼上晕倒,非但不会为世人诟病,反而会得来一片赞誉。
桓歆走到桓容身边,无视桓祎质疑的目光,低声道:“阿弟行事终留一线,可惜大兄和二兄不会领情。”
“无妨。”桓容没有回头,目送棺木送入陵墓,沉声道:“我自问心无愧。”
桓歆张张嘴,似想再说,忽见桓冲走来,到底将话咽回喉咙里,没有再出声。
扫过桓歆和桓祎,桓冲将桓容拉到一边,低声问道:“方才怎么回事?”
“叔父所言何事?”
桓冲挑眉,明显在说:明明知道我指什么,休要装傻。
桓容摇摇头,三言两语将事情挑明,道:“大兄和二兄心思不小,□□烧大司马府。迷药等物皆已备妥,并有地方豪强相助。他们针对的不只侄儿,还有叔父。”
“此事还有何人知道?”
“四叔父。”桓容苦笑。
“四兄?”桓冲沉吟片刻,“建康那边没有参与?以他二人的能力,做不到这样的安排。”
“目前未知全部,只知高平郗氏之人曾出现在姑孰。”
“郗方回?”
桓容点点头,感觉很是复杂,难言是什么滋味。
“此事到此为止。”桓冲突然道。
“叔父?”桓容诧异。
“你立刻收手,后事交给我来处理。”桓冲表情肃然,单手按住桓容的肩膀,“上表之事无碍,但不能给世人留下话柄,言你不敬亲兄,不睦手足。”
“可……”
“听我之言。”桓冲继续道,“此事我会同你三叔父商量,族中由我二人出面。桓熙桓济不论,牵扯到四兄,你绝不能沾手,否则会引来族人不满,于你今后不利。”
“那样一来,叔父亦是声明有碍。”
“无妨。”五指用力,捏了捏桓容肩膀,“需知桓氏一体,家主德行关乎全族。不提他人,只提庾氏,纵然是外戚出身,但庾冰才具颇高,英明果决,他在时,庾氏一度占据朝堂。换到庾希,同样有女入宫为后,家族势力和名声却是一落千丈。”
桓冲声音更低,一字一句却含着千钧之里,直直砸入桓容脑海。
“纵然有外因存在,究其根本,还是家主无能,不能延续荣耀。”
“士族家主,权柄、地位和责任并举。”
“阿容,你要牢牢记住这点。”
桓容深吸一口气,当真没有想过,在桓大司马的葬礼上,桓冲会对自己说出这样一番话。
“叔父教诲,侄定牢记在心。”
桓冲点点头,有拍了拍桓容的肩膀,道:“你幼时见我,常唤我阿父。年长后反倒生疏。今后我镇姑孰,你在盱眙,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也不会太少。阿容如愿意,何妨再唤我阿父,想必三兄也是乐意。”
魏晋时期,伯侄和叔侄关系不亚于父子。
文献有载,兄弟之子犹子也,叔侄之分,与父子同。世人提起兄弟的儿子,常以“我子”“我儿”相呼,少言“我侄”。侄子唤一声“阿父”实是再寻常不过。
桓容看着桓冲,感受到扣在肩头的力道,片刻后重重点头,唤了一声“阿父”。
桓冲收回手,神情变得温和,对上桓豁望过来的视线,微微颔首。后者会意,没有当场发问,只等葬礼结束之后再说。
棺木和随葬品送入陵寝,墓门合拢。
一应程序走完,送葬的队伍转道回城。
桓熙和桓济依旧由健仆看管,桓歆始终不离桓容三步远,引得桓祎频频侧目。
桓冲和桓豁走出一处,低语几声,桓豁眉心蹙紧,手摸向身侧,刹那落了个空,这才想到佩剑已解,想砍人都没有趁手的兵器。
“奴子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竟联合外人欲害亲弟,如此岂能留他!”
“阿兄稍安勿躁。”桓冲看了看左右,低声道,“此事涉及四兄,且有建康京口牵涉其中,不好太过鲁莽,以免落入他人圈套。”
“以你的意思该当如何?”
“我已同阿容商定,上表朝廷,留桓熙桓济在外,由桓歆入建康。三兄那里暂且不动,只是,与大中正书信,为其选官的事需得再议。”
桓豁不忿,然也明白,桓温刚去不久,族中不能大动干戈,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至于建康和京口,”桓冲扯了扯嘴角,“同样不能轻举妄动,暂时隐忍,寻到机会再报今日之仇!”
桓温临终之前曾叮嘱桓冲,军事警惕郗愔,政事关注谢安。
“此二人皆大才,不可轻与之敌。”
评价之高,王坦之和王彪之都是望尘莫及。
无论兄弟间的关系如何,桓冲对桓温临终之言绝不敢轻忽。故而,听到桓容之言,第一反应是将他从事情中“摘”出来,以免莽撞行事,落入对方的圈套。
不是他过于小心,而是以谢安和郗愔的为人,和桓熙桓济的合作明显只是个皇子,帮着他们烧大司马府?除非脑子进水!
桓豁回过味来,神情愈发凝重,看向桓熙桓济的目光犹如利剑。
大兄豪杰一世,怎么会生出这样两个儿子?
什么叫不知亲疏远近,什么叫鼠目寸光,什么叫引狼入室?
这就是!
回城之后,桓熙桓济之辈被关押起来,“忠”于两人的健仆护卫无一例外,全部捆绑捉拿,严加拷问。
不过,消息局限在桓府之内,叔侄三人之间。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知晓内情,桓氏族中多不知晓内情。还道是桓熙桓济悲伤过度,卧床不起没法见人。
贾秉接到桓容书信,知晓前因后果,很快送来回信。
看到信中内容,桓容当场牙酸。
照此行事,建康不乱亦不远矣。可想想对方所为,又立即狠下心来。当即修书两封,一封送回盱眙,一封送到王献之手里。
书信送到,贾秉和荀宥一同着手安排,王献之和王彪之商量之后,顺势扇风点火。
四月丁卯,建康成内忽起一阵“妖-风”,一名自称大道祭酒的妖人聚贼寇三百余人,口称天子司马曜不忠不孝,气死先帝,当举东海王。
这且不算,更打起司马道子的旗号,晨攻广莫门,诈称东海王入宫,突入云龙门,直登殿阁。
守将见贼人中有一穿着衮冕的“少年”,看不清面容,无法确认身份,不敢尽权利砍杀。贼人趁势劫掠放火,待左卫将军益康和游击将军毛安之率众诛贼,云龙门内火势冲天,贼人死伤百余,贼首竟趁火势逃窜而去。
至于诈成“司马道子”之人,并未少年,而是身高矮小的成年男子!
这一场“民-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彼时,司马道子出城游玩,完全不知宫中之事,待匆匆赶回,看到一片狼藉的火场,对上司马曜阴沉的,目光,心中咯噔一下,心知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这场闹剧留下的后遗症不小。
司马曜不孝的名声传遍建康,司马道子为避嫌,不得不上请归封地,不受琅琊王爵位。
与此同时,郗愔接到密报,言司马曜曾秘示幽州来人,如愿助他掌握朝政,可续丞相之位;台城内也得到消息,司马曜曾有“妇人不当干政,以防外戚祸乱”之类的话语。
一时之间,司马曜被架上火堆,想下都下不来,几乎要被活活烤死。
王彪之和王献之偏在此时进言,天子幼冲,新丧元辅,当请太后临政。谢安和王坦之表示赞同,郗愔却竭力反对。
“人主幼在襁褓,母子一体,故可临朝。今上年出十岁,垂及冠婚,岂可示人君幼弱,以太后临朝!”
双方各执一词,朝中的目光立时聚拢,多方势力蠢蠢欲动。
建康的水再次搅混,按照贾舍人的计划,即使没有明火,战场暗火也要烧上一段时日,直到各方争出个高下。
与之相对,桓熙桓济在外,桓歆归建康的上表,压根没砸出半点水花。前者认定的“盟友”,正忙着在朝堂争个高下,可有可无的两枚弃子,早已抛到脑后。
早知今日,桓熙桓济是否会后悔?
或许会,或许仍要一条路走到黑。
桓容放飞鹁鸽,想到建康城的种种,不觉眯上双眼,享受起春日的暖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