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谋天下

第十四章 答题

    “刘先生,圣上此举何意啊?”这话一出只感觉房间的温度都降了下来。
    崔岩能坐到大陈这十三府一府的府君之位。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虽然没有过硬的背景,也没有强硬的大脑,更不是什么天纵之才。但是。他就是坐在了这封疆大吏的位子之上。不动如山。大多是依靠了自己身边的这位老友。
    当初二人在国考相识且相交。这一相交下来就是小二十多年的情谊。这二十多年来自己每逢有大事不决,就必然要请教自己的这位老友。
    自己这二十多年来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做到二品的一方封疆大吏,有一半就是自己这位老友的功劳。所以自从三年前自己升任这湖广府的府君。就给了自己这位老友一个幕僚的身份。而这三年来自己也算是顺风顺水吧。
    而刘子言不急不慢的看了这位老友一眼,随后拿起桌上的香茶。细细的品了一口。也并不着急说话。似乎非常享受逗弄自己的这位老友一般,毕竟逗弄这一方大员可不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看着对方着急的脸色,心里就更爽了。
    “你这人,都什么时刻了。你竟然还有此番闲心。”而那崔岩那会看不出来,自己的这老友并不是不说话,而是在故意在逗弄他呢。自己好歹也在这官场混了而是多年了,这点眼里还是有的。所以说道。
    而刘子言看到老友的这番神情,心里那是大感满足。于是便不再藏私,便转身为崔岩分析起来。
    “我且问你,如今朝堂上有那几派?”刘子言反问道。
    “那还用说,自然是三足鼎立了。皇帝和胡阁老自成一派,然后定武侯和一大帮贵族后裔自成一派。剩下的就是朝堂的清流儒生一派了。”崔岩想也没想的说道。
    “那好,如今这三派在朝堂上三足鼎立。再无给他人机会,你让其他人如何想?”刘子言说道。
    “刘兄,你说的这个其他人是指?”崔岩很快就明白了.
    “府君自然明白,又何必我说破呢”刘子言反问道。
    “刘先生的意思是,圣上此举是为了那位将来做打算。”
    “定武
    侯和那一帮的勋贵们,圣上无法动。而胡阁老因圣上崛起。那么自然必须以圣上的意志为主。圣上如今有如此意向,那么胡阁老就必须照做,不然他胡家就讨不了好。”
    “明白了。只是想不明白,圣上如今正是鼎力之年,龙体一向康健。怎么会做如此打算啊。”
    “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两人就这样密切交谈着,而崔岩心中的疑惑也慢慢明悟了起来。
    “府君,刘先生。午膳已准备妥当。”而这时房门外一阵敲门声响起。
    “刘兄,走吧。我们先去用膳把。”
    ............................................
    而在此时在考场之上的万千学子可是愁坏了,也包括王宁。
    吴清源,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更是当朝的内阁阁老,当今陛下的从龙之臣。现在这会考试题竟然让其公然批判。
    难道说,陛下已经不满这位阁老了,准备对其动手。
    不过这些都不是王宁考虑的问题,他所想的是如何把眼前这一张白纸给写满。毕竟这张纸可是绝大程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啊。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两个多时辰就过去了。和众多学子一样。王宁依旧没有头绪。无奈只能脑海中反复思索那篇名满天下的《劝君七谏》。
    按理来说,这篇文章在天下儒生的眼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都是苦劝君王莫要为了声色犬马,而弃天下臣民于不顾。可是王宁总觉得这《劝君七谏》差了点什么。
    要不然也不会出这样的试题。
    王宁反复思索着,这文章主要写的就是君和臣的关系。那么在君臣关系中无疑是君大于臣。
    而这《劝君七谏》当中很明显的无疑是关系颠倒过来了。臣子反而处在一个绝对上位的位置。
    而除此之外,这位吴阁老作为名满天下的大儒。那还有一句话那么是他必然应该知道的,那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作为臣子,你应该尽心竭力的为君王分忧。要是君王把事情都做了,那还要这些臣子干
    什么用。
    而顺着这个想法下去,王宁很快的整理出一个大概来。要知道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眼前铺在桌子上的这张考卷给写完、写好。其他的就是与我无关了。
    至于朝堂上的那些暗流汹涌,对于现阶段的王宁来说,那可是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很快王宁就整理出思绪来了,于是开始提笔而作。要知道这样的试题本来就很偏门,所以可解答的范围来说也是相对较少。
    这答题自然是越早越好。毕竟大陈科举如遇两人相仿的试卷可是按交卷的时间来判定的。
    王宁的文笔自然是极好的,半个时辰就完活了。
    看着试卷上的这篇《君臣论》。王宁也是颇有些自得。要知道不是吹的。按照正常来说的话自己的文采中举不要太简单。
    自己的这篇《君臣论》就是为了那崔阁老的《劝君七谏》而做的。
    通篇大意如下:
    七劝君王。可是怎么看所以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都是君王的过错。君王做的好了,是你们这些贤明臣子的功劳。君王昏庸了,那是就成了君王的过错了,与我们这些贤臣良将概无关系。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外地环伺,内有叛乱。为人臣者,每天不思报国保君。整日就会写谏文,博清名,钓名沽誉。
    最后,王宁将这位崔阁老与拒北关中的死囚相比,说死囚尚能为国上阵奋勇杀敌,而吴阁老入内阁多年,却是毫无作为。每日只知写谏文。
    ...........................
    之后,王宁又详细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考卷,确认无误后。喊来考官,交了试卷。随后休息起来,毕竟这一门最重要的被自己已经攻克了,那么其他的就不算些事了。
    再加上从上午进来这考舍,已经过去多个时辰了。天色也已经晚了。该休息了....
    夜深了,王已经沉沉的睡去,只是这永州学府的万千考舍那可是灯火辉煌啊,十年寒窗,全在此一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